转而痛应风。属于肝也。甚则吐
不止
热之气。加之以泄。湿胜也。若三气杂。乃为霍乱。故仲景曰∶呕吐而利。名为霍乱。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水液为病寒也。故水清净。其气寒冷。水谷不化而吐
利。
黄而
酸。
不化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涩枯者水液气衰少。血不荣于皮肉。气不通利。故


故法曰。寒能收敛。收敛则燥涩皴揭。热能纵缓。则滋荣润泽。此皆属燥金之化也。王注曰
∶物之生滑利。物之死枯涩。其为治也。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治之。荣血通流。麻
木不仁。涩涸。干劲。皴揭。皆得其所。慎勿服乌附之药。经所谓金木水火土营运之数。寒
暑燥湿火风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病可调。凡受诸病者。皆归于五行六气胜复盛衰之道
矣。





<目录>卷四\方脉总论

<篇名>三因论

属性:夫人禀天地阴阳而生者。盖天有六气。人以三阴三阳而上奉之。地有五行。
人以五脏六腑而下应之。于是资生皮肉。筋骨。精髓。血脉。四肢九窍
唇舌。总而成体。外则气血循环。流注经络。喜伤六淫。内则精神魂魄志意
淫者。寒暑燥湿风热。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若将护得宜。怡然安泰。
生焉。病症既成。须寻所自。故前哲示教。谓之病源。经不云乎。治之极于
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经。以从其意。是欲知致病之本也。然六淫天之
自经络入内。合于腑脏。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
内所因。其
折。疰忤
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金匮有言。千般 难。不越三条。以此详之。病
源都尽。如欲救疗。就中寻其类例。别有三因。或内外兼并。淫情交错。推其深浅。断以所
随因施治。药石针艾。无施不可。



<目录>卷四\方脉总论

<篇名>内外伤论

属性:辨脉。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
内伤
左手

是足太阳寒水之脉。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见
脉也。若外感风邪。则人迎脉缓而大。或大
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之。少阴则
此内伤饮食之脉。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三脉遍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
心火
涩者
挟心
也。如
一代也。
乎。辨寒热。外伤寒邪之证。与饮食不节劳役形质之病。及内伤饮食。俱有寒热。举世尽将
饮食
热恶
在表也
乘之。郁
已不能
寒。一
不节。
内伤
寒邪
平常
无所
阳日
所恶
下。
凉处
辨之
不通


表虚之弱。为阴火所乘。燥发须臾而过。表虚无阳。不任风寒复见矣。
是表虚无阳。常常有之。
其燥热则间而有之。此二者不齐作。燥作寒已。寒作燥已。非若外伤之寒热齐作。无有
间断
之热
故难
辨外感内伤恶风。外感八风之邪。乃有余之证也。内伤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
病也
细分
入里
常。



初劳役得病食少。小便赤黄。大便常难。或秘或结或虚坐。只见些小白脓。时有下气。或泄
黄如糜。或溏泄色白。或结而不通。若心下痞。或胸中闭塞。如刀 之痛。二者亦互相见、
不并出也。有时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痛。心脐下相火之势。如巨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
使

俱无此证。故易为分别耳。复有一等。乘天气大热之时。在于路




减。




寒凉
免者
日之
外伤贼
必短气



<目录>卷四\方脉总论

<篇名>分内外伤治法

属性:内经调经篇云。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乃天
之邪

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乃水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是七损之病。故
曰。
阳气
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