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与大承气
汤。
一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一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停者。沉滞不起也。阴阳者。尺寸也。)先振栗汗出乃解。


以上言汗下失宜。热炽而伤其阴阴伤则从阳明阳化之症多以大肠阳明递相传也。
何谓发汗利水。为治太阳两大门。曰邪伤太阳病在寒水之经也。驱其水气以外出。则为
汗逐
太阳为寒水之经。邪之初伤。必须发汗。麻黄汤。发皮肤之汗。桂枝汤。发经络之汗。
葛根
发汗


散之
大陷
甚于
宜小
出不
强。
以桂



<目录>卷四

<篇名>阳明

属性:(主里。外候肌肉。内候胃中。)
何谓阳明经症。曰身热目痛。鼻干不得眠。反恶热是也。有未罢太阳已罢太阳之辨。
若兼见头痛恶寒是太阳症未罢。自汗脉缓。宜桂枝汤。项背KT KT 者。桂枝加葛根
汤主之。无
若无头痛恶寒但见壮热口渴。是已罢太阳。为阳明经之本症。宜白虎汤主之。
何谓阳明腑症。曰潮热谵语。手足腋下 然汗出。腹满大便硬是也。有太阳阳明。少阳
阳明
本太阳症。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太阳之热。乘胃燥而转属阳明。其症小便数。大便
硬。
本少阳病。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少阳之邪。乘胃燥而转属阳明。为大便结燥。伤寒
论谓

归于
愚按阳明在经。未离太阳宜汗之。既离太阳。宜清之。在腑。审其轻重下之。若在经腑
之界
口干口
是开
出于
以为



<目录>卷四

<篇名>少阳

属性:(主半表半里)
何谓少阳经症。曰口苦咽干目眩是也。有虚火实火之辨。
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为虚火症。宜小柴胡汤。
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为实火症。宜大柴胡汤。
何谓少阳腑症。曰少阳主寒热属于半表则为经。属于半里则为腑。其症虽无寒热往来于
外。
因呕而痞不痛者。半夏泻心汤。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邪气而腹中痛。宜黄连汤。邪已
入里。
则胆火下攻于脾而自利。宜黄芩汤。胆火上逆于胃而为呕。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以上四方。
寒热攻补并用。仍不离少阳和解法。



<目录>卷四

<篇名>传经发明

属性:按宋元以后医书。皆谓邪从三阳传入。俱是热症。唯有下之一法。论中四逆白通理中等
方。
俱为
不然

非也。有谓递次传入三阴尽无寒症者。
亦非
何则。人
今试譬之
寒。第觉
寒。寒性
谓误药而变
凡汗下失宜。过之。则伤正而虚其阳。不及。则热炽而伤其阴。虚其阳。则从少阴阴化
之症
化热
疼痛
阴化
里寒外
阳从阴



<目录>卷四

<篇名>太阴

属性:(为湿土纯阴之脏也。病入太阴。从阴化者多。从阳化者少)
何谓太阴之邪从阴化。伤寒论云。腹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时腹自痛是也宜理
中汤
何谓太阴之邪从阳化。伤寒论云。发汗复不解腹痛。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是也。又曰。
腹满
而痛。)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目录>卷四

<篇名>少阴

属性:(肾中水火同具邪伤其经或从水化而为寒。或从火化而为热。二症俱以脉沉细但欲寐为
何谓少阴之邪从水化而为寒。曰脉沉细而微但欲寐。背恶寒口中和腹痛下利清谷。小便
白是
少阴病寒邪始伤是当无热。而反发热。为太阳之 阳外呈。脉沉。为少阴之生气不升。
恐阴
太阳
以上交阴阳法。
少阴病。自始得以至于二三日。俱无里症。可知太阳之表热。非汗不解。而又恐伤汗以
伤肾
汤。
以上微发汗法。
手足厥冷吐利小便复利。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宜四逆汤。
里寒外热。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利止脉不出。汗出而厥。宜通脉四逆汤。少阴下
利。
微续
汗下后。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
利。
武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