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恶寒甚大便秘者。大黄附子汤主之。若但胀而便不秘者。是实中之虚。宜浓朴半夏人参
生姜甘草汤。腹痛甚而不可触近呕吐者。大建中汤主之。雷鸣切痛呕吐者。附子粳米汤主之。
腹痛下利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腹痛吐泻者。理中汤主之。若绕脐疼痛。名寒疝腹中病
痛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皆起死回生之法。时医不讲久矣。予着有金匮浅注十六卷。医
诀三卷。辨之颇详。宜查对勿误。



<目录>卷二

<篇名>痛风

属性:肢节走痛。内经谓之贼风。后人谓之痛风。又谓之白虎历节风。宜审其寒热而治之。
脉宜浮数。 忌虚弱。
痛风。脉浮紧。头痛恶寒发热。为新受之邪。宜
\x五积散。\x(四十二)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宜
\x四物汤。\x加生黄 防风桂枝秦艽桑枝红花炙草主之。(九)
痛风久不能愈。必大补气血。以为胜邪之本。切不可徒用风药。宜
\x十全大补汤诸药。\x各一钱。加真桑寄生三钱为君。再加附子防风竹沥生姜汁为佐
使。(十一)
痛风久不愈。以痛久必入络也。诸方俱宜加入金银花木通红花钩钩藤刺蒺藜之类。
○又痛久则郁。郁而泻热。热则生痰。必加入制南星半夏栝蒌根黄柏贝母竹沥姜汁之类。○
又桑寄生虎骨。俱为要药。以桑为箕星之精。风从虎之义也。○久服辛热之药不效者。宜用
玉竹黑芝麻直僵蚕生 归须菊花蒺藜阿胶炙草之类。为柔润熄肝风法也。



<目录>卷二

<篇名>痹

属性:痹者。闭也。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与痛风相似。但风则阳受之。痹则阴受之。虽内
经痹论。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之分。而深究其源。自当以寒
与湿为主。盖以风为阳邪。寒与湿为阴邪。阴主闭。闭则郁滞而为痛。是痹不外寒与湿。而
寒与湿亦必假风以为之帅。寒曰风寒。湿曰风湿。此三气杂合之说也。内经寿天刚柔篇曰。
在阳者命曰风。在阴者命曰痹。以此分别。则两症自不混治矣。若胸痹及脏腑诸痹。又当别
论。医门法律。分别甚详。宜参阅之。
一痹症之实者。宜
\x五积散。\x(四十二)
一金匮治血痹。脉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用黄
五物汤。黄 芍药桂枝各二钱。生姜六钱。大枣四枚。水煎服。一日三服。愚谓为痹症属
虚者之总方。



<目录>卷三

<篇名>血症

属性:(吐血 咳血 咯血 鼻衄 齿衄 衄 大便血 小便血 血淋 血崩)
经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之流溢。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半散于脉
外而充肌腠皮毛若外有所感。内有所伤。则血不循经。从上而涌。则为吐血咳血咯血鼻衄齿
衄舌衄。从下而走。则为大便血溺血妇人血崩。其源则一。或问诸书皆分别五脏六腑之血而
施治。兹何以笼统言之。余曰。五脏有血。六腑无血。观剖诸兽。腹心下夹脊包络中多血。
肝内多血。心脾肺肾中各有血。六腑无血。近时以吐血多者。谓吐胃血。皆耳食前医之误。
凡吐五脏血必死。若吐衄崩下。皆是经络散行之血也。或问既无分别何金匮以泻心汤治心气
不足为吐衄乎。曰百病不离于五脏六腑。脏腑病以致血。不循经而为吐衄崩下。非吐衄崩下
之血从脏腑中脱出也循经之经字。作常字解时医误解。谓归脾汤引血归脾。脾能统血。即是
归经。害人无算。余再为之喝醒一语。曰。随者仍其随之常行者仍其行之常。散者仍其散之
常。充者仍其充之常。血循经常之道路。则无吐衄崩下之病矣。千古无一人谈及。余于高士
宗引而不发处。细绎思论。大为快事。
身热脉大者难治。○身凉脉静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气逆。脉见弦紧细数有势。不得
卧者。死。
一外感吐血。先见头痛恶寒发热等症。必取微汗则愈。宜
\x香苏饮。\x加荆芥穗一钱。丹皮白芍各一钱五分。(三十五)
一夏令秋令感暑气燥气而吐血。方治见咳嗽门。不赘。
一内经云。不远热则热至。血溢血泄之病生矣。凡人不避暑热。及过食爆炙之物。以致
血热妄行。宜
\x四生丸。\x(一日)
一瘀血而吐。必先胸痛。血色必紫或黑而成块。脉必滞涩。宜
\x四物汤。\x加醋炒大黄桃仁丹皮香附各一钱五分。○如紫血尽。鲜血见。即用六君
子汤。加当
一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热蓄血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大便黑面黄。

\x犀角地黄汤\x(九十九)
高鼓峰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