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薛氏云。服风药。以预防中风。适以招风取中。(念祖)师其意。而不用其方。拟用黄
五物汤常服。
黄 桂枝尖 生芍药(以上各二钱) 生姜(四钱) 大枣(二枚擘) 水煎服。
昔人云。人在风中而不见风。犹鱼在水中而不见水。风。即气也。人在气交之中。得风
以生。即宋儒所谓和风一至。万物皆春是也。因风以害。即释氏所谓业风一吹。金石乌有是
也。人身五脏。而肝为风脏。乃生死之门户。无病。则风和而气息脉息俱和。不见其为风。
有病。则风疾而气息脉息亦疾。遂露出风象。甚至目直手足动摇抽掣汗出如珠痰涎如涌等症。
大显出风象。治之不及矣。唯指头麻木时。或眩运时。或历节作痛。病未甚而治之于先。则
肝得所养。斯不为风病矣。肝属木而主春。阳春有脚。能去而亦能来。别有所以留之之道。
吾于邵子之诗悟之。内经云。神在天为风。又曰。大气举之。庄子云。万物以息相吹也。孟
夫子谓塞乎天地之间。佛经以风轮主持大地。异同处实有一贯之道焉。兹方也。认定肝为风
脏。取桂枝通肝阳。芍药滋肝阴。阴阳不偏。是为和气。亦即和风也。盈天地间。皆风而皆
气。气贵善养。黄 之补。是养气章勿忘工夫。大枣之缓。是养气章勿助工夫。且倍以生姜
之雄烈。所以还其刚大浩然之体段。圣贤之一言一字。包函万有。自可以互证而益明。
又拟丸方。(时常服食之方。与救病之方不同。故取和平之药。与五谷五菜同功。古云
药以治病。食以丛丸。此方取义等于食物。即勿药意也。)
熟地黄(六两。) HT 潜白术(六两。米泔浸一宿。去皮切片。饭上蒸。) 怀山药
(三
两。生姜汁拌炒。) 甘枸杞(三两。隔纸烘。) 川附子(二两炒。) 上肉桂(一两去皮。

见火研。) 人参(二两。饭上蒸软。切片隔纸烘研。) 鹿茸(去毛切片。酥炙。勿伤焦。)

冬(二两。绍酒润晒烘。) 五味子(二两。盐水浸炒味) 根据制研末。炼白蜜丸如桐子大。

朱砂
此方。与黄 五物汤相表里。黄 五物汤。补气以治风。所重在肝。肝为风脏。风者。
天地之噫气也。气和即风和。鼓舞动荡。无有不周。即孟子所谓塞乎天地之间是也。此方补
肾。亦是养肝。肝属木。为东方之生气。庄子云。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息以相吹也。然
而木生于水。乙癸同源。所重尤在于肾。内经云。肾藏志。又云。肾者。作强之官。夫曰作
强。则为刚大浩然之根本。即孟子所谓夫志气之帅是也。圣贤言包万有。虽养气章主学问而
言。而尊生之道。亦在其中。自汉医后。无一人谈及。鲜不以(念祖)之论为创。其实有所

而言。
方中。熟地补先天肾水。白术补后天脾土。然欲补肾。必先聚精。故取枸杞函精气之完
足。以佐熟地所不及。欲补脾。必先浓土。故取山药具土气之冲和。以佐白术所不及而为脾
肾之总根者。则在命门。命门之外。为两肾坎外之耦也。两肾之中。为命门。坎中之奇也。
方中。附子入命门血分。肉桂入命门气分。二药温养水脏。为生生之本。即邵康节先生所谓
地下有雷声。春光弥宇宙是也。又合生脉散(人参五味麦冬。)之酸甘化阴。俾辛热之阳药

。再加鹿茸为血气所长。较无情之草木倍灵。外以朱砂为衣者。取其色赤入心。
内经云。心藏神。肾藏志。朱子论语注云。心之所之之谓志是也。各家之说不足凭。而
内经为三坟之一。证之圣经贤训。字字相符。医与儒。原非二道也。



<目录>卷一

<篇名>痨症

属性:前人分别名色最多。其实铺张语。临症之际。反启人多岐之惑。大抵外感内伤。七情过
用。皆能致之。其症倦怠少食。或常畏寒。或常发热。或寒热往来。气色日见憔悴。肌肉日
见消瘦。即将入痨症之门。若咳嗽不已。吐血时止时来。是既成痨症。法在不治。二症另立
一门。宜参看。
凡脉。极大极小极虚。皆痨也。但渐缓。则渐渐有生意。若渐数。则渐入死门。若数而
兼紧弦。十不救一。左右关俱弦。死期不远。
昔人谓此症服寒凉之药必死。愚以为不尽然。火盛抽薪。正不可无权宜之计。火平即舍
去。亦何害哉。且寒凉之药不可久服。人人俱知也。唯滋阴降火。及不凉不温之品。最足误
人。余每遇痨病之家。未诊时。见其案上有薛氏医按景岳全书医方集解本草备要等书。曰以
麦门冬代茶。则不复与诊。知其中于药魔。定其必死也。余素不喜寒凉。姑以寒凉方之不可
弃者。首列之。
肺痿声嘶。喉痹咳血烦躁。宜
\x滋肾丸。\x(九十四)
小便癃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