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一升) 橘皮(三两) 桂心(二两,切)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数数服之,尽复合之, 止乃停,
取微汗。有热减桂心一两。忌生葱。
芍药地黄汤,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之,内瘀有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
余瘀血,面黄,大便黑者,此主消化瘀血方。
芍药(三两) 生地黄(半斤) 牡丹(二两) 犀角(一两,屑)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其人喜忘如狂者,加地黄三两、黄芩三两。
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但根据方服,不须黄芩也。忌芜荑、胡荽。
治伤寒鼻衄不止,茅花汤主之方。
茅花(一大把)
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即瘥。若无茅花,取茅根代之亦可。
治伤寒身热,衄血,呕逆,麦门冬汤主之方。
麦门冬 石膏 寒水石(各三两) 甘草(二两) 桂心(一两)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服桂枝汤大汗后,烦渴热不解,脉洪大者,属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升,碎,绵裹) 人参(二两) 粳米(一
升)。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去米,纳诸药,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
三。忌海藻、菘菜。
射干汤,主春冬伤寒,秋夏中冷,咳嗽曲拘,不得气息,喉呜哑失声,干嗽无唾,喉中
如哽者方。
射干(二两) 半夏(五两,洗) 杏仁(二两,去皮尖两仁) 干姜(二两,炮) 甘
草(二
两,炙) 紫菀(二两) 肉桂(二两) 吴茱萸(二两) 当归(二两) 橘皮(二两) 麻
黄(二
两,去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始病一二日者可服此汤,汗后
重服勿汗也。病久者,初服可用大黄二两。初秋夏月豪雨冷,及天行暴寒,热喜伏于内,宜
生姜四两代干姜,除茱萸,用枳实二两炙。忌羊肉、海藻、菘菜、饧、生葱。
漏芦连翘汤,治伤寒热毒,变作赤色痈疽、丹疹、肿毒,及眼赤痛生障翳,悉主之方。
兼治天行。
漏芦(二两) 连翘(二两) 黄芩(二两) 麻黄(去节,二两) 白蔹(二两) 升
麻(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黄(二两,切) 枳实(三两,炙)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相去二食顷更服。热盛者,可加
芒硝二两。忌海藻、菘菜等物。
秦皮汤,治毒病冲眼,忽生赤翳,或白,或肿肤起,或赤痛不得视光,痛入心肝,或眼
外浮肿如吹,汁出,生膜覆珠子方。
秦皮(二两) 前胡(二两) 常山(二两) 黄芩(二两) 升麻(二两) 芍药(二
两) 白薇
(二两) 枳实(二两,炙) 大黄(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十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二食顷更服。若盛热者,可加芒硝二两。
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
犀角汤,治热毒下黄赤汁,及赤如腐烂血,及赤滞如鱼脑,腹痛壮热,诸药无效方。
黄柏(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白头翁(一两) 黄连(二两) 当归(一两) 牡
蛎(一两
半,熬) 犀角(屑,半两) 艾叶(半两) 石榴皮(一两半) 桑寄生(一两) 甘草
(一两,炙)
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猪肉、冷水、海藻、菘菜。
治湿热为毒,及太阳伤寒,外热内虚,热攻肠胃,下黄赤汁,及如烂肉汁及赤滞,壮热
肠痛者,诸热毒下良方。
栀子(十四枚) 豉(一升) 薤白(一虎口)
凡三物,切,以水四升,煮栀子、薤白令熟,纳豉,煎取二升半,分三服。
麦奴丸,治伤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唯欲饮水,为败伤寒,医所
不治方。
麻黄(去节) 大黄 芒硝 灶突中墨 黄芩(各二分) 麦奴 梁上尘 斧底黑(各
一分)
上八味,捣筛,蜜和如弹丸,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病者渴欲饮水,但极饮冷水,不节
升数,须叟当寒,寒讫汗出则愈。若日移五丈不汗,根据前法服一丸,以微利止。药势尽乃食,

阳毒汤,治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身重腰背痛,烦闷不
安,狂言,或走,或见神鬼,或吐血下利。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纹,喉咽痛,唾脓血。
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宜服升麻汤方。
升麻(二分) 当归(二分) 蜀椒(汗,一分) 雄黄(研) 栀子 桂心(各一分)
甘草(二
分,炙) 鳖甲(大如手一片,炙)
上八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