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肾水不能制,金石热燥甚于肾,故渴而引饮。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
多而不甚渴,小便数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下不绝,肌消瘦而小便有脂膏者,名
曰肾消。此三消者,其燥热同也。治此疾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
燥热之甚,水升火降,津液充则无危矣,此则三消之渴明矣。东垣云∶夫饮食不节,劳役所
伤,以致脾胃虚弱,胃既虚不能滋养气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燥也。病患自
以为渴,医者治以五苓散,谓止渴燥而反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经云∶虚则补其母,
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也。甘温之药以为君,苦寒之药为之使
佐以其心食苦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则肺金受邪,金虚以酸补之,次以甘温及甘寒之剂,于
脾胃中泻心火亢盛,治其本也。所胜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实,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则
挟火之势,无所畏惧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又如胃气不行,内亡津液而干涸,求汤饮以
自救,非渴也,乃口干也,非热胜也,乃血病也,当以辛甘益之,淡渗五苓散之类所当禁也。
又谓胃虚不能食,而大渴不止者,不可用淡渗之药止之,乃胃中元气少
补之,世见渴甚者,不求所因,例用淡渗之剂,重竭其液故也。今推其所因,合而分之。夫
渴本乎热也,而热有内外虚实之分。若传经之热,热甚耗液而为渴者,气分而受邪也,当与
寒凉淡渗之剂,速清其热,热去而阴生,阴生而渴止矣;若胃虚亡液,阴亏而为渴者,血受
病也,当与甘温辛酸之剂,滋益其阴,阴生而燥除,燥除而渴已矣,岂可一概而治哉!且消
渴之疾,三焦之病,火炎其心则危。邪热熏蒸,渐渍日深,气血凝滞,有患痈疽疮愈渴,止
则生疮溃,渴甚则危。叔和云∶消渴之脉大者活,虚小病深厄难脱,此之谓也。古人论三焦
者,消渴消中消肾是也,渴有虚实之分,皆立其论以启后人之学,当以诚心鉴之。



<目录>卷之三十三\消渴门(附论)

<篇名>消渴通治方

属性:治消渴咽干,面赤烦躁。
生地黄 熟地黄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人参(去芦) 黄 (蜜炙) 石
斛(去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后服。



<目录>卷之三十三\消渴门(附论)

<篇名>消渴通治方

属性:治膈消,胸满心烦,津液短少,多为消渴病。
麦门冬(去心,二钱) 五味子 栝蒌实 生地黄 人参(去芦) 茯神(去木) 干
葛知
上作一服,水二钟,竹叶十四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目录>卷之三十三\消渴门(附论)

<篇名>消渴通治方

属性:治消渴,生津液。
乌梅 五味子 百药煎 巴戟(去心,酒浸) 甘草(炙,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服。



<目录>卷之三十三\消渴门(附论)

<篇名>消渴通治方

属性:治消中,消谷善饥。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白术(以上各二钱) 枳壳(去y,麸炒) 柴胡 藿
香干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远服。



<目录>卷之三十三\消渴门(附论)

<篇名>消渴通治方

属性:治膈消,上焦燥渴,不欲多食。
人参(去芦,三钱) 石膏(四钱) 知母(二钱) 甘草 黄芩 杏仁(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粳米一撮,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目录>卷之三十三\消渴门(附论)

<篇名>消渴通治方

属性:治三消渴疾。
白茯苓(去皮) 牡丹皮(去滑) 泽泻(酒润,蒸,各八钱) 五味子(微炒,一两
半) 山
炒,各二两)
上各研末秤,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五更初温酒盐汤任下三五十丸,午前晚间
空腹再服此药,不惟止渴,亦免生痈疽。久服永除渴疾,气血加壮。



<目录>卷之三十三\消渴门(附论)

<篇名>消渴通治方

属性:治消中烦热,消谷,小便数。
茯神(去木) 人参(去芦) 枳壳(去y) 生地黄 麦门冬(去心) 牡蛎粉 黄
连(以上
钱半)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用米饮送下。
加减肾气丸,治肾气不足,心火上炎,口舌干燥,多渴引饮,肢体消瘦,并皆治之。
山茱萸(去核)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