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禀阴阳。共食醋咸。病有殊异。答曰。夫勋赫英杰。嗜欲非常。冬不履于冻寒。夏
不伤于炎暑。击钟鼎食。兼饵乳石之流。积阴滞阳。遂致涩凝之弊。郁气伤于血脉。痈疽随
积而生。重者旬日而终。轻者逾月而殒。是故市俗则不然矣。何者。蔬食不给于口。寒暑屡
中于形。当卫纵有沉 。力役毒随汗泄。寝御理异。病故殊途。将逸性类于劳生。岂可同日
而语哉。是以晋尚书褚澄。疗寡妇尼僧。虽无房室之劳。而有忧思之苦。此乃深达其性者也
。审其浮沉之针。艾若灸烙合度。实不足忧。或任庸愚。危毙立致。遇良医者必保十全。或
因循侮慢。或询于凡流。或自以委命。或祈以自瘥。或犯以诸类。盖疑谋之丧生也。古人患
痈。已成大脓者。十不存一二。有疽生于指上。疗者于后节截去之。传曰卢淳有截指之效
静而思之。非良法也。何者。夫疗痈疽。未精识别。一概施之以针艾。用之铍割。为毒则剧
保效诚难。刘涓卢扁之流。虽擅名于前。审详理趣。亦未得全通也。是以古人见痈有大脓而
弃之。有疽在指。断之而不疑。弃脓则舍重而非工。截手则伤本而
哉。今之所疗。则不然矣。何者。调脏腑致其疏通。和营卫使无壅
气血聚散之源。内则补虚而泻实。调浮而和沉。外则以汤水淋注以
者使筋骨保安。浅者令肤肉不坏。至于将摄条例。并有铨次。然而
之于心。非愚能尽。医者意也。随时之义。略陈梗概。以定大纲云



<目录>卷第六十一

<篇名>辨痈疽证候好恶法

内容:夫痈疽外发。理体已备于前。至于内痈内疽。其疾隐而不见。目既不接。所谓至难。然
五脏六腑。有俞募。虽结固于中。而自形于外。外察其部。则内审其源。定药投分。若拔芒
刺。
小便
嗜睡
重。
肿。
善也





穴在鸠尾下一寸是)期门隐隐而痛者。肝疽也。上肉微起者。肝痈也。(期门一穴在第二肋




是)
中管隐隐而痛者。胃疽也。上肉微起者。胃痈也。(中管二穴一名太仓在上管下一寸)天枢

隐而痛者。大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肠痈也。(天枢二穴在脐两旁各二寸陷中是)丹田隐

而痛者。三焦疽也。(上肉微起者三焦痈也)(丹田一名石门一名精室一名命门一穴在脐下二
寸)关元隐隐痛者。小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小肠痈也。(关元一名腋门在脐下三寸)右验

人所慕。依据此候审定痈疽浅深。病从何腑脏发。先曾食何乳石。又验其气虚实。参详而疗
之。



<目录>卷第六十一

<篇名>痈疽叙疗诸法

内容:凡痈疽疖初生。皆只如粟黍粒许大。微似有痛痒。或触破之即 展。初觉有之。即须速
服犀
四畔
是痈
兼帛
血滞
烂肉
草从风



<目录>卷第六十一

<篇名>辨痈疽宜灸不宜灸法

内容:凡痈疽发背。初生如黍粟粒许大。或痒或痛。觉似有。即用汤水淋射。兼贴药 之。经
一两日不退。须当上灸之一二百壮。如绿豆许大。凡灸后。却似 痛。经一宿乃定。即火气
下微


豉饼子若干。更换新者尤佳也。其疮苦痛。即须苦灸。仍壮数唯多为妙。若是疽。即不宜灸
。夫疽初生。形如 。头白焦枯。气本深沉。疗者既不精辨。亦便灸之。以至数壮。或痈
疖成脓之后。亦令灸之。深须将理。莫谩轻生。初灸三壮。不觉痛者为上。肉已夭。其下脓
深。及至数壮之后。 痛必倍。为热气益盛。脓伏内攻之。火灼其外。转增毒甚。物理推之
。事则可验。诸所不宜灸穴。及大妨处。具载之于后。
头维(在额角发际本神旁一寸) 承光(在头上五处穴后二寸是) 神庭(在发际直鼻
上)
承泣(在目下
(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半) 风府(在脑后发际一寸大筋旁宛宛中) 喑门(在顶后发际宛

中) 脊中(在第十一椎节中间) 三阳络(在肾上大脉沟上一寸) 下关(在耳前动脉是
也)
耳中耳门(禁灸) 人迎(在颈大脉应手侠结喉旁通五脏气) 石门(在脐下二寸女子禁灸)

兔(二穴在膝上六寸) 地五会(在足小趾次趾后
上件穴。据明堂经。并禁不可灸。或于上出疮疖。亦不得便灸。且以诸方法。及汤水注
射。
经久
灸法。
上用硫黄一块子。随疮口大小安之。别取少许硫黄。于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