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
,谵语,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虚实而取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
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柴胡汤门。)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了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
及上二焦,必当自愈。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而烦,其背微恶寒,白虎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白虎汤主之。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又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立夏后至立秋前得用之,
立秋后不可服,春三月病常苦里冷,白虎汤亦不可与之,与之即呕利而腹痛,诸亡血及虚家,
亦不可与白虎汤,得之则腹痛而利,但当温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 甘草(各二两,炙) 大枣(一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切)
上二味,加入前方中即是。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黄连汤主之。方∶
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 人参(各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
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分五服,昼三夜二服。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下已脉浮而紧,桂枝附子
汤主之。若其人大便坚,小便自利,术附子汤主之。方∶
桂枝(四两) 附子(三枚,炮)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
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术附子汤方∶于前方中去桂,加白术四两即是。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复服之尽,其人如
冒状,勿怪。即是附子术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以大便坚,
小便自利,故不加桂也。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
衣,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 白术(三两)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即止,能食汗止
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后服六七合愈。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
甘草四两,炙 桂枝 生姜(各三两,切) 麦门冬(去心,半升) 麻子仁(半升) 人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消烊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目录>卷第九・伤寒上

<篇名>阳明病状第八

内容:\x七十五证 方一十一首\x
阳明之为病,胃中寒是也。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微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
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微阳明明者,发其汗,若利其小便,胃中燥便难是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其汗,若下之,亡其津液,胃中干燥,因为阳
明;不更衣而便难,复为阳明病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出,而不恶寒,但反恶热。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发热恶寒者,何?答曰∶然。虽二日,恶寒自罢,即汗出恶热也
。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处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故始虽恶寒,二日自止,

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
病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是为转在阳明。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病脉浮而缓,手足温,是为系在太阴,太阴当发黄,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
而坚,为属阳明。
伤寒传系阳明者,其人 然后汗出。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若紧,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能食为中风,不能食为中寒。
阳明病,中寒不能食,而小便不利,手足然汗出,此为欲作坚瘕也,必头坚后溏。所以
然者,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