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主之。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汗,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小便清者,知不在里,当须发汗,宜
桂枝汤。苦头痛者必衄。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
之故也。病患不恶寒而但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其不可下者,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
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者宜五苓散,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
下之太早故也。所以成痞者,误下故也。
金匮云∶阳毒咽痛吐脓血,面赤斑如锦纹,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面青如蓝靛,身
痛如被杖,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主之。
金匮云∶病微饮,短气,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目录>

<篇名>治病法解一

属性:治外感如将,(意在去其所本无,所谓急则治标。)治内伤如相,(意在复其所固有,所谓缓
则治本。)治心肺如羽,(药当从轻)。治脾胃如衡,(药当从平。)治肝肾如权。(药当从重。)



<目录>

<篇名>治病法解二

属性:古人治外感,有汗吐下三法。治内伤有温清和三法,其实皆治肺胃也。肺寒实则汗
之。胃寒虚则温之。肺胃虚热,治以清和。肺胃实热,治以吐下。此至当不易之法,时医
不识,调理肺胃,归宗脾肾,去古远矣。



<目录>

<篇名>素问摘要

属性:脏腑为病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
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肿,膀胱不利为癃闭,不约为遗溺,胆气郁为怒。诸病所属者∶诸
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
疮痛痒,皆属于心。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
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胀腹大,诸病有声,按
之如鼓,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热督 ,诸禁鼓栗,如
丧神守,诸病跗肿,疼酸惊骇,诸逆冲上,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四时所病者∶春善病鼽
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此病机之要旨也。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寒淫于内,治以辛凉,佐
以甘苦,以咸泻之。暑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
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火淫于内,治
以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此治法之要则也。



<目录>

<篇名>三证合参

属性: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恶寒,体疼,呕逆,脉寸尺俱紧者,名曰伤
寒。此风寒脉证之提纲也,分言之六经,各有专证,各有异脉。太阳受病,寸尺俱浮。阳
明受病,寸尺俱长。少阳受病,寸尺俱弦。太阴受病,寸尺俱细。少阴受病,寸尺俱弱。厥
阴受病,寸尺俱微而缓,故曰脉异。太阳汗不出名伤寒,汗自出名中风。阳明能食为中
风,不能食为伤寒。少阳耳聋,目赤,胸满,心烦,为中风;头痛,发热,而脉弦细,为
伤寒。太阴中风,手足自温,伤寒自利,不渴。少阴中风,自利而渴,伤寒欲吐欲寐。厥
阴中风,舌卷囊缩,伤寒饥不欲食。故曰证专在三阳,脉则浮,三阴脉则沉,其缓紧迟
细则一。若浮不缓,不紧,而滑数,沉不细,不迟,而濡急,则即风温与湿温之脉。再审
其证,庶无错误。至于阳证见阴脉,阴证见阳脉,舍从两难,乃系疫证,与寒温异治矣。
寒本阴邪,何以伤寒证中又有中风?温乃阳邪,何以温证之中,又有湿温?要知阴
中有阳,阳中有阴。寒证中伤寒是主,中风是宾。温证中风温是主,湿温是宾。湿温与
伤寒相对待,风温与中风相对待。而疫则有寒有温,温疫是其常,寒疫是其变。知常知
变,知对待,知宾主,可与言阴阳互根之理矣!彼囿于一偏者,不肆用寒凉,即概用温
补。曾亦思偏寒偏热之证,不多见耶。



<目录>

<篇名>说寒

属性:寒最要者,表里二字。而表里中,又有兼风兼湿之别。风寒病太阳,湿寒病太阴。伏
气治少阴,感冒治少阳。第拘标本言,少阴太阳司此气耳。余惟太阴亦多,至少阳阳明
厥阴三经,即系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