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越婢加半夏汤\x 治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沫,内药,取三升,分温三服。
\x小青龙加石青汤\x 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
麻黄(三两)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 芍药(三
两) 半夏(半升) 石膏(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甘草(三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麻黄,去沫,内诸药,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集注】喻昌曰∶前一方,麻黄汤中以桂、杏易石膏,以脉大有热而加姜、枣,则发散
之力微而且缓也。后一方,小青龙汤中加入石膏,以证兼烦躁,虽宜汗散寒饮,犹防助
热伤津也。越婢方中有石膏、半夏二物,协力建功。石膏清热,藉辛热亦能豁痰,半夏
豁痰,借辛凉亦能清热。前麦冬汤方中下气止逆,全藉半夏入生津药中。此二方又藉半
夏入清温剂中,仲景加减成方,无非化裁后学矣。
\x清燥救肺汤\x 治诸气 郁,诸痿喘呕。
桑叶(经霜者,三钱) 石膏(炒,二钱五分) 甘草(一钱) 胡麻仁(炒、研,一钱)
真阿胶(八分) 人参(七分) 麦冬(一钱二分) 杏仁(去皮尖、炒黄,七分) 枇杷
叶(去毛,蜜炙,一片)
上九味,以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
痰多加贝母、栝蒌。血枯加生地。热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黄。
【集注】喻昌曰∶按诸气 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气郁之方,用辛香
行气,绝无一方治肺之燥者。诸痿喘呕之属于上者,亦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法,以
痿、呕属阳明,以喘属肺,是则呕与痿属之中、下,而惟喘属上矣,所以亦无一方及于
肺之燥也。即喘之属于肺者,非表即下,非行气即泄气,间有一二用润剂者,又不得其
肯綮。今拟此方名清燥救肺,大约以胃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其天冬。知母能清金滋
水,以苦寒而不用,至如苦寒降火之药,尤在所忌。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
线耳。倘更以苦寒下其气,伤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诚仿此增减以救肺燥变生诸证,庶克有济。
柯琴曰∶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气郁,不获奏效者,以火就燥也。惟缪仲醇知之,故
用甘凉滋润之品,以清金保肺立法。喻昌宗其旨,集诸润剂,而制清燥救肺汤,用意深,
取药当,无遗蕴矣。
【按】经云∶损其肺者益其气。肺主诸气故也。然火与元气不两立,故用人参、甘草
甘温而补气,气壮火自消,是用少火生气之法也。若夫火燥 郁于肺,非佐甘寒多液之
品,不足以滋肺燥,而肺气反为壮火所食,益助其燥矣。故佐以石膏、麦冬、桑叶、阿胶、
胡麻仁辈,使清肃令行,而壮火亦从气化也。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降之。故又佐
以杏仁、枇杷叶之苦以降气。气降火亦降,而制节有权;气行则不郁,诸痿喘呕自除矣。要
知诸 郁,则肺气必大虚,若泥于肺热伤肺之说而不用人参,郁必不开而火愈炽,皮聚
毛落,喘咳不休而死矣。此名之救肺,凉而能补之谓也。若谓实火可泻,而久服芩、连,
苦从火化,亡可立待耳。
\x麦门冬汤\x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主之。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集注】喻昌曰∶此方治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药而
火反升,用寒凉之药而热转炽者,徒知与火热相争,弗知补正气以生津液,不惟无益而
反害之矣。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本草》有知母之名,
谓肺藉其清凉,知清凉为肺之母也。又有贝母之名,谓肺藉其豁痰,豁痰为肺之母也。然
屡施于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证,而屡不应者,名不称矣。孰知仲景妙法,于麦冬、人
参、甘草、大枣、粳米大补中气以生津液队中,又增入半夏辛温之味,以开胃行津而润
肺,岂特用其利咽下气哉!顾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也。
\x人参清肺汤\x 治肺胃虚寒,咳嗽喘急,坐卧不安。并治久年劳嗽,吐血腥臭。
人参 阿胶 骨皮 知 母 乌梅 粟壳 炙草 杏 仁 桑皮(各等分)
加枣子,煎服。
\x人参定喘汤\x
人参 麻黄 阿胶 五味 粟壳 甘草 半夏曲(各一钱) 桑皮(二钱)
生姜三片,水煎服。
\x人参泻肺汤\x 治肺经积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