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深,而皮部之邪,入腑入脏。腑脏之气,出于皮中,帝故
善之。此一节,言皮部有皮毛腠理络脉经脉
之浅深,而腑脏之气,皆当于皮部也。



<目录>卷之五

<篇名>经络论第五十七篇

属性:经络,经脉、络脉也。上编从皮腠而入于络脉,络脉而入于经脉。故此复有经络之论,论经络之色,有
常有变,所以承上编五色,而补其未尽之义。
\x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x
上编言阳明部中之浮络,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未悉其旨。故帝复问络脉
之见,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所以承上编而复问也。
\x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x
经脉内连腑脏,有五行之常色,而络脉则浮见于外,无有经常,而多变也,无常变,犹言变无常也。
\x帝曰∶经之常色,何如?\x
未问浮络之变,先问经色之常。
\x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x
也。
五脏应五色,如心色赤、肺色白、肝色青、脾色黄、肾色黑,此皆以五脏,而亦应其经脉之色,是为常也。
\x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x
帝欲详明络色之变,故问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x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x
络有阴阳,阴络在内,内系于经,故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在外,外浮于皮,故阳络之色变无常。
\x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x
\x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x
泣,音涩。所谓应其经者,随四时而行也。如秋冬寒多,则络脉凝涩,凝涩则色青黑。春夏热多,则
络脉淖泽,淖泽则色黄赤。此皆随四时之常色,故谓之无病。
\x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x
阴络应经,而随四时,则络亦有常色。所谓变无常者,若五色具见者,乃浮络之色,乍青乍黑,乍黄乍
赤。变无经常,则非无病,故谓之寒热。寒热者,或寒或热,变无常也。
\x帝曰∶善。\x
络脉经脉,浅深不同,而阴络应其经,阳络变无常,是络脉之中,复有阴阳,帝故善之。



<目录>卷之五

<篇名>气穴论第五十八篇

属性:气穴者,一身之气,循行三百六十五穴也。孙络溪谷,亦三百
六十五会,皆应一岁之数。帝愿闻真数,而藏金兰之室,署曰气穴所在,是为《气穴论》也。
\x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x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一岁三百六十五日。人身气穴亦三百六十五会,以应一岁之数,而气穴所在,愿尽闻之。
\x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x
处,去声,下同。以血肉之形身,应天度之岁数。惟天生圣帝,能穷其道,因请溢意,尽言其处。
\x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x
\x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x
逡巡,退让貌。道,言也。开余道,开示于我而言之也。目未见,耳未闻,而目以明,耳以聪,是伯
虽未言,帝先知之,此臣君一德一心,阐明大道也。
\x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x
易,去声,下同。未见其处,未闻其数,而目明耳聪,此所谓圣人易语,犹良马易御也。
\x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x
\x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x
\x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x
藏,如字。真数,三百六十五穴之数。帝不自圣,故言余非圣人之易语,但世恒言真数可以开人心意。
今余所访问者,亦真数之发蒙解惑。真数之外,未足以论也。然此真数,余愿闻之。上文岐伯云∶因请溢意,
尽言其处。故曰∶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余能解其意,请藏之金匮,而不敢复出。藏之金匮,中心藏之之
意。不敢复出,不轻示人之意。
\x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x
\x大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背胸邪系阴阳左右。\x
大椎,旧本讹十椎,下同,今俱改。邪,斜同。控,引也。天突,在结喉下中央。大椎,乃脊骨高起第
一椎。胃脘,有上脘中脘下脘,以脐之上下为纪,则此胃脘,乃下脘也,脐上至下脘,脐下
至关元,分寸相等,故曰上纪下纪。背与心相控而痛,背痛引心,或心痛引背也。所治在天突,心胸之上也。
与大椎,脊背之上也。及上纪,以脐为中,纪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