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x
脾者地气也。肺者天气也。天气左旋下交于地,地气右旋上腾
于天,故脾咳之状,咳则右 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右 肩背,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x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x
腰者肾之外候,故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水气上逆而咳涎,凡此申明五脏咳状之各异也。
\x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x
因五脏而问六腑之咳,从何受病。
\x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x
长虫,蛔虫也。诸病由腑及脏,咳病由脏及腑,故五脏久咳,乃移于六腑也。五脏咳病,皆归
于肺,故五脏先举其肺,六腑咳病皆归于胃,故六腑先举其胃,胃者脾之腑,故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咳而呕,胃气逆也。呕甚则长虫出,胃中冷则吐蛔也。
\x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x
胆者肝之脏,故肝咳不已,则胆受之,咳呕胆汁,胆气上逆,呕出苦涎也。
\x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x
矢屎通,旧本误失,今改。大肠者肺之脏,故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咳而遗矢,大肠失职也。
\x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先气,气与咳俱失。\x
小肠者,心之腑,故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咳而失气,下气泄也。下气泄则咳平,故气与咳俱失。失,犹散也。
\x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x
溺,鸟去声。膀胱者,肾之腑,故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咳而遗溺,膀胱不约,水气泄也。
\x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x
《灵枢・本俞》论云∶三焦者中渎之府也;属膀胱,故肾咳不已,始则膀胱受之,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三焦之气不能自下而中,故咳而腹满,不能从中而上,故不欲食饮也。凡此皆五脏久咳移于六腑,其状如此。
\x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x
此结上文之意,六腑以胃为本,五脏以肺为先,故承上文五脏
六腑之咳而言,此皆聚于胃,关于肺。聚于胃则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关于肺,则气逆也。
\x帝曰∶治之奈何?\x
聚胃关肺,治之奈何?
\x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x
关肺而治脏者,治其俞,五脏之俞,皆在于背,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是也。聚胃而
治俞者,治其合。六腑之合,皆在于肘 之中。如胃合于三里,胆合于阳陵泉,大肠合于曲池,
小肠合于小海,膀胱合于委中,三焦合于天井是也。若脏腑兼病,治浮肿者,治其经。经者,脏腑相通之
经脉也。举浮肿,则涕唾气逆,皆在其中,得其治俞治合治经之意,而推展之,治咳不难矣,帝故善之。



<目录>卷之四

<篇名>举痛论第三十九篇

属性:人身经脉流行,气机环转,上下内外,无有已时,寒气客之,稽迟不行则痛,诸痛各不同形,百病皆
生于气,帝举以问,伯一一以对,是为举痛论也。
\x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x
\x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x
\x己,如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x
厌,弃也,弃其非而从其是也。言天必验于人,言古必合于今,言人必弃于己,不惑于道而知要
数之极,所谓至明也。今人不能,故以为问,言而可知,问而知之也,视而可见,望而知之也,
扪而可得,脉而知之也,或言或视或扪,皆今有验于己,如蒙昧未明者发之,疑惑未决者解之,其道可得而闻乎?
\x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x
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是何道之问也。
\x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x
卒,音促,下同。痛者,脏腑之气不通也,故愿闻五脏卒痛,何气使然。
\x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x
\x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x
泣,作涩,下同。人身十二经脉,乃血气出入之道,流行不
止,环周不休,若寒气入经,而正气稽迟,则血凝涩而不行,气行
脉外,血亦随之,今寒客于脉外则血少,血行脉中,气亦随之,今
寒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寒客经脉,气血不能流行环转,故卒然而痛。
\x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x
痛有止不止之不同。
\x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