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胁痛不得息者。阳邪而走
于阴。络病而及于脉。盖阴阳经脉之相通也。足少阳所生病者汗出。上逆于肺则咳也。当刺足小指次指之窍阴穴。盖此
穴在四指五指之间。故各刺一 。其不得息。汗出立已。咳者。邪干肺也。故宜温衣。及温暖饮食。若形寒饮冷。是为
重伤矣。)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 。凡六刺。立已。
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内叶讷贲音奔。此邪
客于络而并于经者。亦当以缪取也。足少阴之络。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其经脉贯肝膈。循喉咙。其支者。从肺
出络心。注胸中。邪客于络而并入于经。迫其心火上炎。故令人嗌痛。不可内食。上逆于肝膈。则无故善怒也。贲者。
胃之贲门。肾气上通于胃。故气上走贲上。宜刺足下中央之涌泉。左右各三 。凡六刺。立已。如甚至嗌中肿而唾亦不
能出内者。此君相之火并炽也。当刺然谷前之络脉。出血立已。此邪客于络而并于经。经脉上络于心。络脉上走于心包
下。先见经证。故先刺经脉之涌泉。后并见络证。故复刺然谷前之络脉。盖大络乃经脉之别。血气之相通者也。)邪客于
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 数。发针立已。左
刺右。右刺左。(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王冰曰。足太阴之络。从髀
合阳明。上贯尻骨中。与厥阴少阳。结于下 。而循尻骨。内入腹。故邪客之。令人腰痛。引少腹控肋 也。络循于腹。
故不可以仰息。腰尻骨间曰解。挟脊之肉曰胂。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也。以日生死为 数。发针立已。盖脾主
肌肉。肌腠之间。乃卫气之出入。故以月为 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
挟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 。立已。(此邪客于络而入于经者。即当取之经也。夫筋挛背急。引胁而痛。足太阳
之经证也。故刺之当从项之大椎始。数脊椎而下。挟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即于脊骨之旁。刺之三 。立已。盖十五大
络。乃十二经脉之别。交相贯通者也。故邪客于络而为络病者。则缪取之。如邪客于络。转入于经而为经病者。即随经
脉之痛处而取之也。)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
已。(此言邪留其处而为痛者。亦当随其痛处而取之也。枢中、髀枢之中。两髀厌分中。即环跳二穴。毫针取法于毫毛。
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之在络者。故当以毫针刺枢中。寒则久留针以待阳热之气。至以月生死为数。立已。按邪舍于
络。有随络气而留行者。则缪取之。有客于络而转入于经者。有客于络而留其处者。皆随其痛处而刺之。盖邪气之无经
常也。少阳主初生之气。故亦以月生死为 数。)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此复申明治诸经者。亦有缪
刺之法也。经、经别也。足太阳之正。别入 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胱胱。散之肾。足少阴之正。至
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足厥阴
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手少阴之正。别入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
内。手太阳之正。指天别于巅。下走三焦。散于胸中。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手阳明之正。
从手循膺乳。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上出缺盆。复合阳
明。此十二经之别脉。亦阳走阴而阴走阳者也。故治在诸经者巨刺之。如邪在所过者不病。是邪盛于左而病反在右。邪
在于右而病反在左。或邪在于阳之经。而移易于阴经者。或在阴之经。而移易于阳经者。又当左取右而右取左也。按以
上十二经别。亦皆系于五脏。是以下文论邪客于五脏之间。引脉而痛者。当缪取之也。)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
脉出耳前者。(此言经别之与经脉相通也。夫十二经正。乃十二经脉之别。道路虽分。其源流通贯。故刺经不已。当复刺
其脉焉。通脉出于耳前者。谓手阳明之脉。上出于耳前。循禾 迎香。而通于足阳明胃脉者。耳聋刺手阳明者。承上文
而言邪客于手阳明之经而病耳聋者。则当治其经。如不已。此邪入于脉。即取耳前之脉以刺之。则其病立已矣。)齿龋。
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立已。(龋音区。齿龋、齿痛也。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