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自胃之下脘至横骨间。止六寸半也。此取腹穴
之法。上以蔽骨。下以横骨。中以脐之中央为准。各分而度之也。)下阴别一。(谓下两阴之间。别有一穴。名曰会阴。)
目下各一。(谓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乃任脉阳跷胃经脉气之会。)下唇一。(谓承浆穴。在唇下陷中。) 交一。( 交
穴。一在唇内齿下 缝中。盖上古以 交有二。督脉之 交入上齿。任脉之 交入下齿也。以上下之 齿相交。故名
交。以上共二十七穴。尚少一穴。愚谓脖 。乃脐下另有一穴。非气海也。)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
寸。至齐寸一。(此言冲脉之穴。侠鸠尾各开半寸。下至脐间。相去一寸而一穴也。幽门二穴。在巨厥旁各开五分。通谷
在幽门下一寸。阴都在通谷下一寸。石关在阴都下一寸。商曲在石关下一寸。肓俞在商曲下一寸。)侠齐下旁各五分。至
横骨寸一。腹脉法也。(此冲脉之侠脐下两旁各开五分。每穴相去一寸。此取腹脉之法。盖腹穴无陷中可取。正可以分寸
度量。上以蔽骨鸠尾。中以脐中。下以横骨为准绳也。中注在肓俞下一寸。四满下中注一寸。气穴一名胞门。又名子户。
下四满一寸。大赫一名阴关。又名阴维。在气穴下一寸。横骨下大赫一寸。在阴上横骨中。宛如偃月。去腹中行一寸五
分。又按图经内横骨。大赫、气穴皆相去中行寸半。)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足少阴舌下者。谓肾脉之上
通于心。循喉咙。侠舌本。而舌下有肾经之穴窍也。足厥阴毛中急脉者。谓肝经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而肝气之弦
急也。本篇论手足三阳之脉气所发者。三百六十五穴。以应周天之数。而末言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手足鱼际。谓内
有五脏之脉五。而阳中之有阴也。然脉气又皆本于五脏五行之所生。而三阳之气。亦由于阴中之所出也。张兆璜曰。
毛中言肝脉之始。舌下言肾脉之终。意言阳气生于阴气之始。阳脉交于阴脉之终。)手少阴各一。(言三百六十五穴之中。
有心脉之穴二也。)阴阳跷各一。(阴跷谓交信二穴。阳跷谓跗阳二穴。本篇虽论手足三阳之脉气所发。而内有冲任阴跷
五脏之阴脉焉。)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鱼际者。谓手足之白肉隆起处。有如鱼腹而穴在其际也。手之鱼际。肺之脉
气所发。足之鱼际。脾之脉气所发也。)凡三百六十五穴也。(手足三阳经脉气所发者。二百九十八穴。督任冲脉所发者。
七十八穴。五脏脉气所发者十穴。阴阳跷四穴。通共三百九十穴。内太阳经内重督脉五穴。重足少阳十穴。手阳明内重
大迎二穴。手少阳内重悬厘二穴。风池二穴天窗二穴。颧 二穴。共重二十五穴。除去所重。实三百六十五穴也。)



<目录>卷七

<篇名>骨空论篇第六十

属性: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按此篇论骨空。而帝所问在风者。谓治大风寒热诸证。皆取
刺于骨空也。夫人有三百六十五节。节之交。神气之所游行出入。骨空者。节之交会处也。灵枢骨度篇曰。先度其骨节
之大小广狭。而脉度定矣。是经脉之度数。随骨之长短。骨节之空处。即脉之穴会。故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
入。非皮肉筋骨也。)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风从外入者。同气客于皮肤之间也。风为阳邪。伤人阳气。故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也。调其阴阳。和其血气
也。正气不足则补之。邪气有余则泻之。此言风在皮肤之气分。而治在风府者。风府乃督脉阳维之会也。)大风颈项痛。
刺风府。风府在上椎。(此言风邪入于经者。亦当治其风府也。夫风伤卫。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是以大风之邪。随
卫气而直入于风府者。致使其头项痛也。风府、督脉之穴名。上椎大椎也。曰风府在上椎者。谓经脉之穴。在于骨空之
间也。)大风汗出灸 。 在背下。侠脊旁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 。 应手。(汗为阴液。大风汗出者。阳气
伤而邪陷于经脉之下。故当灸之。 、足太阳经脉之穴。在背骨六椎间。旁开三寸所。以手厌之。令病者呼 。其
脉应手。盖意为脾志。喜为心志。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在。神亦随之。夫血气者。神气也。节之交。神气之所游行
出入。言脉气之出于骨空者。神气之所注也。)从风憎风。刺眉头。(从风、迎风也。迎风憎风。是邪在头额间。故当取
眉间之骨穴。)失枕在肩上横骨间。(失枕则为颈项强痛之患。故当刺肩上横骨间之穴。夫髓乃骨之精。脑为髓之海。髓
之上会于脑者。由枕骨间之脑空而入。故此节论失枕。下节曰头横骨曰枕。)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折者。谓脊背
磬折而不能伸舒也。榆读作摇。谓摇其手臂下垂齐肘尖。而正对于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