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并绕脐痛,名曰伏梁。此伏梁病,以风为本
也。动,变发也。若有变发,可为水病。溺,冷清之府也。平
按∶《素问》 作髀,不可动上有“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
而痛也”二十二字,本书在后。《甲乙》、《素问》清作涩,府作病。)黄帝问曰∶病
有少腹盛者,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否?岐伯曰∶病名伏梁。伏梁何因如得
之?(平按∶《素问》作“帝曰∶伏梁因何而得之?”)答曰∶裹脓血,居肠胃之外,
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因有膜裹脓血,在肠胃外,四箱有根在少腹中,不可按
之,故按之痛,遂致于死,名曰伏梁。平按∶《素问》、《甲乙》裹下有大字。)问曰∶
何以然?曰∶此下则因阴,必脓血上则迫胃脘出膈,使胃脘内痈。(何以按之致死?以
其伏梁下因于阴,脓血必上迫于胃管,上出于膈,使胃管生痈,故按之下引于阴,上连
心腹,所以致死。脘□□□平按∶《素问》、《甲乙》必脓血作必下脓血,出膈作生膈,
使胃作挟胃,《素问》新校正云∶《太素》挟胃作使胃。)此人之病难治也,居齐上为
逆,居齐下为顺,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
之源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如此之病,得时必久也。亟,欺吏反,数也。此病是风
为本,其气溢于大肠之中,着于齐下盲原,故环脐痛。不可辄动数夺,夺之致死。以居
盲原,所以齐上为逆也。平按∶此人之病难治也《素问》、《甲乙》作此久病难治。袁
刻人字作积人二字。齐《素问》、《甲乙》作脐。源《素问》、《甲乙》作原。)



<目录>卷第三十・杂病

<篇名>热痛

属性: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病热者而有所痛者何也?曰∶热病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
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在太阳□太阳入于阴,故痛也,在头与腹,乃
胀而头痛。黄帝曰∶善哉。(阳明血气最大,故人迎三盛,得知有病。太阳次少,故二
盛得知。次少阳最少,故一盛得知。热病为阳,太阳在头,故热病起,太阳先受。太阳
受已,下入阳明,故阳明次病。阳明受已,末流少阳,故少阳有病。太阳入于少阴,阳
盛阴虚,故头痛。阳盛阴虚,故腹胀也。平按∶《甲乙》一盛、二盛、三盛下均有在字。
《素问》在太阳三字作入阴也三字,新校正云∶“《甲乙经》无入阴也三字。”“太阳
入于阴故痛也在头与腹”《素问》、《甲乙》作“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



<目录>卷第三十・杂病

<篇名>脾瘅消渴

属性: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六。
黄帝曰∶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清气,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羹之所致也。此
人必数食甘
美而多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满,故其气上溢转,转为消渴,治之以兰,兰除陈气。
(五气,五谷之气。液在脾者,五谷液也。肥羹令人热中,故脾行涎液,出廉泉,入口
中,名曰脾瘅。内热气溢,转为消渴,以兰为汤饮之,可以除陈气也。平按∶《素问》
名为何作病名为何,《甲乙》作病名曰何。清气《素问》作精气,《甲乙》作津液。液
在脾《素问》、《甲乙》作津液在脾。此肥羹之所致也《素问》、《甲乙》羹作美,致
作发,新校正云∶“《太素》发作致。”《素问》而多下有肥也二字。《素问》、《甲
乙》满上有中字,转字不重。消渴《甲乙》作消瘅,注云∶《素问》作消渴。《素问》、
《甲乙》兰字不重。)



<目录>卷第三十・杂病

<篇名>胆瘅

属性: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五。
黄帝问岐伯曰∶有病口苦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胆瘅。(平按∶病
下《素问》、《甲乙》有口苦取阳陵泉六字,《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太素》
无口苦取阳陵泉六字。详前后文势,疑此为误。”)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
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输,在《阴阳
十二官相使》中。(胆为肝腑,肝为内将,取决于胆,其人有谋虑不决,伤胆气上,胆溢从咽入口,口苦,名曰胆瘅,

取胆募日月穴也。平按∶《甲乙》肝者上有“胆者中精之府”六字,注云∶《素问》无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