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抄本均缺。杨惺吾氏日本卷子抄本自篇目
刺法左一行上二字仍缺,第三字至第七字有“问岐伯曰余”五字,以下至注“半反冲也”上复缺,
计共缺六行,每行十八字,除去“问岐伯曰余五字”并问字上所空二格外,下共缺一百零一字,
应空一百零一格。自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至故拘挛,见《灵枢》卷十第七十一《邪客》篇,又见
《甲乙经》卷五第七。自黄帝问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至则经可通也,见《灵枢》卷六第三十八
《逆顺肥瘦》篇,又见《甲乙经》卷五第六。自黄帝问曰逆顺五体至末,见《灵枢》卷二第五
《根结》篇,《甲乙经》同上。
□□问岐伯曰余□□□□□□□□□□□□□□□□□□□□□□□□□□□□□
(□□□□□□□□□□□□□□□□□□□□□□□□□□□□□□□□□□□□□□□□□□
□□□□□□□□□□□□□□□□□□□□□□□□□□□□□□半反,冲也。谓冲皮也。)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岐伯对曰∶必先明知十二经之本末,(起处为本,出处为末。)肤之寒
热,(皮肤热即血气通,寒即脉气壅也。平按∶肤上《灵枢》、《甲乙》有皮字。)脉之盛衰滑
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而持,(阳气盛而微热,谓之滑也。多血少气微寒,谓之
涩脉□□细微□□□□□平按∶而持《灵枢》、《甲乙》作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多气少血
为大,多血少气为涩,故为痛痹也。)阴阳如一者瘤,难治其本末。(阴阳之脉不可辨,故如一
也。瘤,悬疣□类也。以不可辨,故本末难疗也。平按∶瘤《灵枢》、《甲乙》作病。其上《甲
乙》有察字。)上热者病尚在,其热以衰者,其病亦去矣。(头及皮肤热也。其头及皮肤热衰,
病必去。平按∶上热《灵枢》作尚热,《甲乙》作上下热。以衰《灵枢》、《甲乙》作已衰。注
去上袁刻脱必字。)因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小大、滑涩、寒温、燥湿也。(持尺皮肤,决死
生也。平按∶持上《灵枢》无因字。)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五脏之精华,并归
于目,心□□□□□藏□□)视其血脉,察其五色,以知其寒热痛痹。(候色脉尺□□□□平按∶
《甲乙》无其字。注右方有候色脉尺四字,左方缺,应空四小格。)黄帝曰∶持针纵舍,余未得
其意也。(□□□□□□针纵舍故重问也。)岐伯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持针
当穴,故端正。以志不乱,故安静也。)先知虚实,而行疾徐,(补泻所由也。)左指执骨,右
手修之,毋与肉果之,(□□坚固,故曰执骨之□手修□不可伤肉果也。果
音颗。平按∶《灵枢》、《甲乙》左指作左手,修之作循之,果下无之字。)泻欲端以正,补必闭
肤,(□□直入直出,故曰端正。□□□□□□□□□平按∶端下《甲乙》无以字。补袁刻误作
萌。注直入上原缺二字,上一字不可辨,下一字右方有欠字,平据经文拟作泻欲二字。)转针导
气,邪得淫 ,真气得居。(□□□□□□□□□□□□淫 泄出,令真气居而不散也。平按∶
邪得淫 《甲乙》作邪气不得淫 。)黄帝曰∶ 皮开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在别其肤,
(肤,皮也。以手按得分肉之穴,当穴皮上下针,故曰在别其肤也。平按∶在别《灵枢》、《甲乙》
作左别。)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黄帝曰∶善。(泻法虽以□□□□□□审详为
先,故曰微内而徐正之□□□□□□得□□□□酒调也。平按∶注虽以下原缺六字,上三字不可
考,下三字右方作必余余,平拟作“端正而必徐徐”六字。)
黄帝问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脏。(八虚者,两肘、两腋、两髀、
两。此之虚,故曰八虚。以其虚,故真邪二气留过,故为机关之室。真过则机关动利,邪留则
不得屈伸,故此八虚,候五脏之气也。平按∶各何以候袁刻作各以何候,曰上袁刻脱答字。)黄帝
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两肘,肺脉手太阴、心脉手少阴二脉所行,
故肺心有邪,肘为候也。)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两腋胁下,肝气在中,肝有邪,腋为候也。)
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脾足太阴脉,循股内前廉入腹,故脾有邪,髀为候也。)肾有邪,其
气留于两 。(肾脉足少阴,出 内廉,故肾有邪, 为候也。)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
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因不得住留,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
伸,故 挛。(此八大节相属虚处,乃是□□之动□机关又□□□□□□□□□□机关之室。 ,
其俱反,曲脊背偃也。平按∶因不得住留《灵枢》作固不得住留。故 挛《灵枢》作故病挛也。)
黄帝问岐伯曰∶余闻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