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留针25分钟而诸症消失。静息10分钟复察阴阳动脉、两脉口与两人迎之寸、关、尺三部的脉象正反往来运动均衡。次日随访,患者言:经针疗后诸症好转,仅泻过一次而愈。

(五)例五

魏××。男。12岁。住河南省新乡市。1995年8月16日就诊。

症状:左侧面瘫,口向右歪,左眼闭合不全并流泪,饮食舌不能随意灵活。经本地医治三月有余疗效不佳而前来武当道教诊所求医。

脉候:左右脉口三部的动脉往来和平,右人迎的动脉亦和,独诊得左人迎寸部的动脉:大而坚强有力,显三倍的现象。经云:“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证明病症与脉象都显现于左侧的上部。

即采取用针刺法以祛病邪,兼服“牵正散”为辅佐医疗。针刺左侧面部的四白、迎香、地仓、颊车,在得气的同时即行泻法出针。出针时随即用中指弹针眼五至七下、令针眼流出一滴血为宜;或用手指挤压针眼出一滴血,若见流出的血色紫黑可令出二、三滴血以泻病邪。每天针疗一次,经过五次用泻针法调治其各症基本消除,仅外观上只略有一点歪斜。复察左人迎寸部动脉其,大而坚强的脉象消失并趋向平衡。

经日:“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今据左人迎寸部动脉的坚实脉象而取治左侧面部穴位,用泻针疗效甚速,由此可以说明古代圣人们对脉口人迎之阴、阳经脉的正确认识及运用。

经过二月后其患者的父亲前来相告,回家后七天左右面部的歪斜已恢复正常。

(六)例六

崔××,男,18岁,道教徒。干1984年9月20日初诊。症状:四年前因患黄疸肝炎后而留下后遗症,历经四年多来常有心热烦躁,左胁下满、时而腹痛,多汗口渴喜热饮,舌质深红苔微黄,大便正常,小便黄色。经过多方治疗无效而请我医治。阴、阳脉候:滑数,均呈一倍的动脉现象,唯独诊得左脉口之尺部、滑数有力;右人迎之尺部、滑数有力。断定左侧的肝经有蕴热,右侧的胆经有余热。采用用泻针法调治,先取左侧的太冲穴;后取右侧的阳陵泉与丘墟穴。针后静息10分钟复查患者的阴、阳动脉,其左脉口之“尺部”、右人迎之“尺部”的滑数有力脉象均有减退。按以上用泻针刺法调治五次,患者感觉诸症悉除。复查患者左右脉口、左右人迎的脉象,其阴阳四处的脉波往来和平。

针灸治病体会

贫道多年来在用针灸治病的实践中,定要根据阴阳脉象的盛衰现象,来作针灸施治的补、泻依据。故脉象独盛之部、当是实邪处;独衰之部、即是虚弱处。

治疗实邪当用泻针法治疗,调治之后静息片刻,(约10分钟左右)应复查其“盛坚脉波”、如有减退现象为有疗效。经云:“泻者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若诊得依然像未经针调之前的“盛坚脉波”、为设有疗效。如果其病邪太甚,通过用针调治后、在当时复查脉象较以前减轻,但到次日查脉、症,依然复反如前亦为有效,乃病邪太甚之故,持久执行泻盛调治、则病邪必然衰退。所以调治实邪,必须治疗到其症、脉不再复炽并达到阴阳和平为全愈。

治疗虚弱处:应用补针法治疗,经调治之后,当复查其“虚弱脉波”、如有增强现象为有疗效。经云:“言补者必然若有得也……”若经调治后、其“虚弱脉波”依然如故为无疗效。如果某阴、阳经气虚甚,通过调治之后,在当时复查脉象有增强现象,但到次日查脉、症,依然虚如前亦为有效,乃该经太虚之故,持久执行补虚调治脉症必然恢复健康。故治疗虚弱处,定要调治到其脉、症不再退化、并且充足为全愈。所以用针灸调治虚、实等病,就没有一定之规,而是以愈为度。

用针灸法调治“虚弱的经脉”,又必须辨清:是阴经虚则阳经盛;是阳经虚则阴经盛。才可采用针灸法以补虚泻实来调和阴阳经脉。针疗时应遵古训,先补充其“虚经”、后泻其“盛经”以和之。如果诊察患者的阴、阳脉象双方平均下降衰退,即不应当采取针法施治。经云:“阴阳形气具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故阴阳经气双虚的病人,当用“甘温药品”以补充阴阳气血;若强加于用针刺法治疗,易导致昏针或不良后果。

(七)例七

熊XX,男,29岁,住公安县红专三队。于1979年8月19日就诊。症状:两天前起病,右侧乳下肋间内部疼痛,吸气时疼痛更甚。其饮食及大、小便均如常。

脉候:诊得右脉口及右人迎的动脉、升降往来均衡。左脉口动脉的往来也比较和平,仅感到寸部微显浮象,左人迎寸、关二部的脉象也不太盛,唯独诊得“尺部沉大有力”。经云:“别于阳者知病处”所以在脉诊诊断中、凡是显现独特脉象之部位为患病之处。今患病者的疼痛在于“右侧”,其病脉现象却在于“左侧”。遵照古圣人的教导,用“右病取左”的“巨刺法”调治:针刺左侧足三里穴,采取“透天凉针法”泻之,针完患者的疼痛捎失。静息10分钟左右,复察患者左人迎的“尺部动脉”沉大有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