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诸法,在未经误药,庶可挽回一二。曾见一商,初到吴会,畅饮酣
歌,席间,霎时不安,索生姜汤一啜而逝。又有朔客,到枫觅汤澡浴,忽然眩晕呕逆,到舟
即毙(凡感受暑热秽疫诸邪者,大忌热汤澡身也)。更有误认伤寒,而
与发
(亦有误认寒证而与热剂,口鼻流血而死者)。变生反掌,不似时行,犹可迁
延数日也。
上海,特海陬一邑耳。二十年来,屡遭兵燹,乃沧海渐变桑田,外国之经营日广,苏省又

都会矣。然人烟繁萃,地气愈热,室庐稠密,秽气愈盛,附郭之河,藏垢纳污,水皆恶浊
不堪。今夏,余避地来游,适霍乱臭毒番痧诸证盛行,而臭毒二字,切中此地病因。奈医者
茫然,竟有令人先服姜汁一盏者;有以大剂温补主治者。皆刊印遍贴通衢,病家信之,死者日
以千计,道 相望。钱塘吴菊,潭茂才告余,曰∶目击一人七窍流血而死,闻之恻然,岂亦劫运使然欤。
《玉衡》曰∶先吐泻而心腹 痛者,从秽气而发者多;先心腹 痛而吐泻者,从暑气
而发者多。然吐泻之霍乱,乃暑秽伤人气分。宜用油盐刮其皮肤,则痧不内攻。若心胸胀闷,腹中 痛,或如板硬,或
如绳缚,或如
筋吊,或如锥刺刀 ,虽痛极而不吐泻者,名干霍乱。乃邪已
入营,宜以针刺出血,则毒有所泄。然后,再审其因而药之。若痧胀已极,难于刮刺者
,又必先以药救醒,乃可以回生,明此三法,庶可十全。
王晋三曰∶痧者,寒热之湿气,皆可以为患,或四时寒湿,凝滞于脉络;或夏月湿热,郁遏
于经隧;或鼻闻臭气,而阻逆经气;或内因停积,而壅塞腑气。则胃脘气逆,皆能胀满作痛,甚
至昏愦欲死。西北人,以杨柳枝蘸热水鞭其腹,谓之打寒痧。东南人以油碗或油线刮其胸背

痧。更服玉枢丹等以治其内,是皆内外达窍以泄其气,则气血得以循度而行,其胀即已,实即霍乱耳。非另有痧邪也。
雄案∶方书从无痧证之名,惟干霍乱,有俗呼绞肠痧者,是世俗之有痧,不知起于何时
也。《至医说》始载∶叶氏用蚕蜕纸治痧之法,以蚕性豁痰,祛风利窍,其纸已经盐
腌,而顺下最速也。乃江民莹误为解 证,虽为杭堇浦所讥,然亦可见从前
痧证不多,故古人皆略而不详也。迨国初时,
渐盛,自北而南,所以又有满洲病与番痧之名。郭氏因龚云林青筋之说,而着《痧胀玉衡》
一书,
秽邪也。晋三又辨痧即外邪骤入,阻塞其正气流行之道之谓,而痧之病义益明。至情志多郁
之人,稍犯凉热,即能成痧,且不时举发,亦由气血失其宣畅也。右陶虽有截痧方,而用

长洲龙青霏脉学联珠云∶痧胀之证,多属奇经。盖奇经,为十二经之支流也,五脏之清
气不升,六腑之浊气不降。譬犹五湖四渎,漫溢泛滥,尽入江河,而清浊已混,更水甚土崩,泥沙浑
扰,流荡不清,井 壅塞,故其病有痧胀之名。痧胀者,犹沙涨也,总由十二经清浊不分,
流溢入奇经,而奇经脉现,则为痧证也。邪气滞于经络,与脏腑无涉,不当徒以药味攻脏腑
,宜先用提刮之法,及刺法,使经络既通,然后用药,始堪应手也。
雄案∶此说似创而实确,然经络既通,虽不药可愈,特虑邪已渐及腑脏,则刮刺不足了事。
譬如险要为贼所据,不可徒讲防堵也。
《疫疹一得》曰∶凡初起六脉细数沉伏,面色青惨,昏愦如迷,四肢逆冷,头汗如雨,其痛
如劈,腹内搅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此为闷疫,毙不终朝。
闷者,热毒深伏于内而不能发越于外也。渐伏渐深,入脏而死,不俟终日也。至于治法,宜
刺曲池、委中,以泄营分之毒;再灌以紫雪,清透伏邪,使其外达,或可挽回也。
(治法精良。素园)



<目录>卷上\病情篇第一

<篇名>寒证

属性:《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乱。
岁土不及,则脾胃素虚之人,因天运而更见其虚,中阳既虚,寒湿自盛,以致朝食暮泻而为
飧泄,甚加呕吐而为霍乱。观其与飧泄并称,则知利者,必是清谷而非臭秽,吐者亦必澄
澈而非酸浊。小便之利,口之不渴,又从而可必矣。如此,才是寒湿霍乱,可以理中、五苓之
类治之。故读书须以意逆其理,自然触处洞然,无往而不贯矣。且寒霍乱,多见于安逸之人。
以其深居静处,阳气不伸,坐卧风凉,起居任意。冰瓜水果,恣食为常,虽在盛夏之时,所患
多非暑病,王安道论之详矣。轻则藿香正气散,或平胃加木香、藿香、生姜、半夏之类。湿盛而四肢重
着,骨节烦
。头痛

足厥冷,或烦热发躁,揭去衣被,但察其泻出不臭者,乃内虚阴盛格阳,宜理中汤,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