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久
阴血必耗。不论气血二分。皆宜兼滋其阴。故云诸黄主之。
\x猪膏发煎方\x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黄瘅病。(审其当用表里两解法者。以)茵陈五苓散主之。(若夫脉沉腹满在里。
则为大黄硝石汤证。脉浮无汗在表。则为桂枝加黄 汤证矣。当知此方非治黄通用之
方。)
此为黄瘅而出表里两解之方也。徐云、治黄瘅不贵补。存此以备虚证耳。
\x茵陈五苓散方\x
茵陈(十分末) 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黄瘅。腹满。小便不利而赤。(里实也。黄瘅最难得汗。若)自汗出。(表和也。)
此为表和里实。(实者)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此为黄瘅而出其里实之方也。视栀子大黄及茵陈蒿汤较峻。
\x大黄硝石汤方\x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黄瘅病。(实热者。小盒饭赤短。若)小便色不变。(而且)欲自利。(其无内热。
确凿有据。可知其)腹满而喘。(非里实气盛。乃为虚满虚喘也。虽有瘅热。亦)不
可(以寒下之药)除(其)热。热除(则胃)必(寒而作)哕。哕者。(宜先调其胃降
其逆。然后消息治之。以)小半夏汤主之。
此为黄瘅之虚证。误治增病。而出其救治之方。非谓小半夏汤即能治黄瘅也。后人
以理中汤加茵陈蒿。颇有意义。
\x小半夏汤方\x(见痰饮)
诸黄腹痛而呕者。(少阳之木邪克土也。)宜柴胡汤。
此言黄瘅有土受木克之证。以柴胡汤治其呕痛。亦非谓柴胡汤治诸黄也。止言柴胡
汤。未分大小。意者随见证而临时择用也。
\x柴胡汤方\x(见呕吐)
男子黄。小便自利。(知非湿热交郁之黄。而为土虚其色外现之黄。)当与虚劳小
建中汤。
此为虚黄证而出其方也。黄证不外于郁。虚得补则气畅而郁开。郁开则黄去矣。单
言男子者。谓在妇人则血分有热。正未可知。又当另有消息也。
尤在泾云、黄瘅之病。湿热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
也。乃亦有不湿而燥者。则变清利为润导。如猪膏发煎之治也。不热而寒。不实而虚者。
则变攻为补。变寒为温。如小建中之
法也。其有兼证错出者。则先治兼证。而后治本证。如小半夏及小柴胡之治也。仲景论
黄瘅一证。而于正变虚实之法。详尽如此其心可谓尽矣。
\x附方\x
瓜蒂散 治诸黄。(方见 病) 按删繁方云。服讫吐出黄汁。亦治脉浮欲吐者之法
也。
\x千金麻黄醇酒汤\x 治黄瘅。
麻黄(三两)
上一味。以美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目录>卷七

<篇名>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第十六

属性:寸口脉动而弱。(为惊悸之主脉也。惊自外至。气乱则脉动。)动即为惊。(悸自
内惕。气怯则脉弱。)弱则为浮。(外有所触。内不自主。则脉动而弱。有惊与悸而并
见者。有惊与悸而各见者。)
此言惊属外一边。悸属内一边。惊悸并见。为内已虚而外复干之也。
师曰。(衄为清道之血。从督脉由风府贯顶下鼻中。其所以上越而妄出者。由肝肾
之郁热逼也。若其人)尺脉浮。(则知肾有游火矣。)目睛晕黄。(则知肝有蓄热矣。
肝肾之火上冲。则)衄未止。(若)晕黄云。目睛慧了。(肝肾之热俱除。故)知衄今
止。
此言血随火而升也。
又曰、(衄既为阳经清道之血。总非阴经所主。彼手足少阳之脉。不能入鼻 。所以
不主衄也。主之者惟手足太阳手足阳明四经。太阳行身之表。为开。春生夏长。阳气
在表。有开之义之也。故)从春至夏衄者(属)太阳。
(阳明行身之里。为阖。秋收冬藏。阳气在里。有阖之义。故)从秋至冬衄者(属)
阳明。
此以四时合四经。而提衄血之大纲也。四时宜活看。
尤在泾云、血从阴经并冲任而出者。则为吐。从阳经并督脉而出者。则为衄。故衄
病皆在阳经。但春夏阳气浮。则属太阳。秋冬阳气伏。则属阳明。为异耳。所以然者。
就阴阳言。则阳主外。阴主内。就三阳言。则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之脉。不入鼻
。故不主衄也。
或问衄皆在阳。是已。然所谓尺脉浮。目睛晕黄者。非阴中事乎。曰、前所谓尺脉
浮。目睛晕黄者。言火自阴中出。非言衄自阴中来也。此所谓太阳阳明者。言衄所从出
之路也。谁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