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腹(满)如水状。(脾肾两败。)不治。
此为女劳瘅而另言其证也。
(脾虽黄色。有因于酒者。酒多湿而性阳。故伤在上焦。心为酒所困。则)心中懊
而热。(热内蓄。则)不能食。(热上冲。则时)时欲吐。(酒气熏心。而味归脾胃
而作黄。)名曰酒瘅。
此言酒瘅之证也。
(瘅病属实者多。而属虚亦复不少。)阳明病(实者脉必数。今竟)脉迟。(其胃
弱可知。胃弱则化谷不速。)食难用饱。饱则(不运。火聚而)发烦。(胃中填塞。上
下俱阻。清者阻于上升。则)头眩。(浊者阻于下降。则)小便必难。此(因谷气郁而
生热。而非胃有实热。察其病势。)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以)
脉迟(为虚)故也。
此言胃虚欲作谷瘅之证也。
(上言心中懊 等证。酒瘅之证。犹未备也。今且历陈之。)夫病酒黄瘅。(固属
上焦之病。而实不止于上焦也。水出高原。上焦湿热既盛。其下)必小便不利。(然)
其(有确切不可易之)候(曰)心中热。(从心热来。其小便不利。自不等于谷瘅之小便
不通。其)足下热。(又不等于女劳瘅之手足中热也。)是其(为酒瘅之的)证也。
酒黄瘅者。(以心中热为正候。亦)或(有热去于心。而)无热。(无热则心靖。
心)靖(则其)言了了。(然亦有心中无热。邪竟注于阳明。为)腹满(为)欲吐。
(又验之)鼻燥。(则知其为阳明证无疑。夫腹满宜下。欲吐宜越。因势而利导之法也。
今既腹满。而且欲吐。则可下而亦可吐。必须审)其脉浮者。(为邪近上。而)先吐
之。沉弦者。(为邪近下。而)先下之。(亦在乎临证而消息也。)
(上言无热。吐下尚未可定也。若)酒瘅心中热。(而且有)欲吐(之意)者。(
乘机)吐之(则)愈。
(上言可下。为无热而腹满者言也。若)酒瘅(而心中热。病在上而误)下之。(
则伤其下。其阳明之邪。乘下之虚。从支别入少阴。积渐而肾伤。故)久久为黑瘅。
(乙癸同源。肝病而)目青(肾病而)面黑。(然虽曰黑瘅。而其原则仍是酒家。故)
心中(热气熏烁。)如啖蒜齑状。(此于变证中。露出酒瘅真面目也。肾虚。则阴火熬
血。而为瘀血。瘀于里。则)大便正黑。(血不荣于表。则)皮肤爪之不仁。(此绝类女劳
瘅。何以知其为酒瘅也。然酒脉必浮。此虽因下而弱。要辨)其脉浮(中带)弱(其色)
虽黑(黑中仍带)微黄。故知之。
此四节。言酒瘅之相因为病。以补二条懊 等证所未备也。
师曰。病黄瘅。(湿热也。湿淫于内。则烦喘胸满。热淫于内。则发热口燥。今)
发热烦渴。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不用汗解之正法。而以)火劫(逼)其汗。(以
热攻热。)两热(相搏)所得。然(使热不与湿合。必不作黄。凡)黄家所得。从湿得
之。(原不可以一下尽其法也。须审其)一身尽发热而黄。(而)肚热。(视一身之热
为尤甚。是因火劫。而令火)热(尽)在(于)里。(法)当下之。
此概言黄瘅有因误火而得之证。又辨其湿热相合者。为瘅病之常。独热在里者。为
瘅病之变。使人分别论治也。
(瘅病将成未成。必先见有一二证。而可卜之。凡病在里。则)脉沉。(里热。则)
渴欲饮水。(饮水多而)小便不利者。(水无去路。则郁于里而为湿。湿与热合。交相
蒸郁。)皆(可卜其)发黄。(脾之部位在腹。脾之脉络连舌本散舌下。若)腹满舌痿
黄。(是脾有湿而不行矣。又胃不和。则卧不安。若)躁不得睡。(是胃有热而不和矣。
湿热相合。为)属黄家。
此三节。言黄之将成。欲人图之于早。不俟其既成而药之。意含言外。
(黄者。土之色也。土无定位。寄王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故)黄瘅之病。当以十
八日为期。(盖谓十八日脾气王。而虚者当复。即实者亦当通也。)治之(者。当使其
)十日以上(即)瘥。(不逾乎十八日之外。乃妙也。若逾十八日。不瘥。而)反剧为
(土气不能应期而王)难治。
此言黄瘅之愈有定期。欲医者期前而速治也。
按沈自南云、此取阳病阴和。阴病阳和为大纲也。十八乃三六。阴数之期也。十日
二五。阳土之数也。黄瘅乃湿热郁蒸。阳邪亢极。脾阴大衰。故治之须候一六二六三
六。阴气来复制火之期。而为定期。若至十日以上。土阴气复则当瘥。而反剧者。乃脾
阳亢极。阴气化灭。故为难治。此虽非正解。亦互相发明。
(瘅病是郁热外蒸之象。)瘅而渴者。(内热更甚。内外交病。)其瘅难治。瘅而不渴
者。(热从外宣。内之正气自运。)其瘅可治。发于阴部。(里为阴。里气之逆。)
其人必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