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肝也。又有先吐血。后咳嗽者。吐血则足厥阴肝脏内伤。而手厥阴心
包亦虚。致心包之火。上克肺金。心包主血脉。血脉虚。夜则发热。日则咳嗽。甚则日
夜皆热皆咳。此为虚劳咳嗽。先伤其血。后伤其气。阴阳并竭。血气皆亏。服滋阴之药
则相宜。服温补之药则不宜。如是之咳。百无一生。此咳之属于心包也。又手太阴属肺
金。天也。足太阴属脾土。地也。在运气则土生金。在脏腑则地天交。今脾土内虚。土
不胜水。致痰涎上涌。先脾病。而地气不升。因而肺病。为天气不降。咳必兼喘。此咳
之属于脾与肺也。又胃为水谷之海。气属阳明。足阳明主胃。手阳明主大肠。阳明之上。
燥气治之。其气下行。今阳明之气。不从下行。或过于燥而火炎。或失其燥而停饮。
咳出黄痰。胃燥热也。痰饮内积。胃虚寒也。此为肠胃之咳。咳虽不愈。不即殒躯。治
宜消痰散饮。此咳之属于胃也。夫痰聚于胃。必从咳出。故咳论云。聚胃关肺。使不知
咳嗽之原。而但以清肺清痰疏风利气为治。适害己也。外有伤风咳嗽初起。便服清散药。
不能取效者。此
为虚伤风也。最忌寒凉发散。投剂得宜。可以渐愈。又有冬时肾气不足。水不生木。致
肝气内虚。洞涕不收。鼻窍不利。亦为虚伤风。亦忌发散。投剂得宜。至春天和冻解。
洞涕始收。鼻窍始利。咳嗽大略。其义如是。得其意而引伸之。其庶几乎。 又云、咳嗽
俗名曰呛。连嗽不已。谓之顿呛。顿呛者、一气连呛二三十声。少则十数声。呛则头倾
胸曲。甚则手足拘挛。痰从口出。涕泣相随。从膺胸而下。应于少腹。大人患此。如同
哮喘。小儿患此。谓之时行顿呛。不服药至一个月亦愈。所以然者。周身八万四千毛窍。
太阳膀胱之气应之。以合于肺。毛窍之内。即有络脉之血。胞中血海之血应之。以合
于肝。若毛窍受寒。致胞血凝涩。其血不能澹渗于皮毛络脉之间。气不煦而血不濡。则
患顿呛。至一月。则胞中之血一周环复。故一月可愈。若一月不愈。必至两月。不与之
药。亦不丧身。若人过爱其子。频频服药。医者但治其气。不治其血。但理其肺。不理
其肝。顿呛未已。又增他痛。或寒凉过多。而呕吐不食。或攻下过多。而腹满泻泄。或表
散过多。而浮肿喘急。不应死而死者。不可胜计矣。
\x苓甘五味加姜辛夏杏大黄汤方\x
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 半夏 杏仁(各半升) 大黄(三
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水停心下。当知其先后之分。何以为)先渴(水能格火。火独行而上烁喉舌。则为
渴。可于未呕之前。追溯其为水停心下。何以为)后呕。(渴必多饮。饮多上逆则必呕。
可于既渴之后。实指其)为水停心下。此属
饮家。(医者不管其已过之渴。只据其现下之呕而治之。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此于咳嗽后。忽又言及水饮。以水饮为咳嗽之根。故言之不厌其复也。
\x小半夏加茯苓汤方\x(见上)



<目录>卷五

<篇名>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

属性:厥阴(为风木之脏。中见少阳相火。若风郁火燔。)之为病。(脏燥求救于水。则
为)消渴。(消渴者。水入不足以制火。而反为火所消也。又须旁参他证。方知其为真
厥阴之病。其)气上冲心。心中疼热。(火生于木。肝气通于心也。胃受木克。而求救
于食。则)饥(然既受克而致虚。虚未回。则虽饥)而(仍)不饮食。(即强)食(之。
)则(随肝气上冲而作)吐。(此
厥阴消渴证外兼见之证也。虽内经有云。二阳
结。谓之消。二阳。阳明也。阳明之消。得下则止。而此属之厥阴。)下之不肯止。
此节与伤寒论厥阴首条。末句二句三字不同。其义迥别。盖以消证后人有上消中消
下消之分。而其病源总属厥阴。夫厥阴风木。中见少阳相火。风郁火燔。则病消渴。内
经亦有风消二字。消必兼风言之。亦即此意。且上消系太阴者。心热移肺也。中消系阳
明者。火燔土燥也。下消系少阴者。水虚不能制火实。火虚不能化水也。时医俱不言及
厥阴。而不知风胜则干。火从木出。消证不外乎此。师故于开宗处。指出总纲。次节言
寸口脉。即心营肺卫之部位也。厥阴横之为病。则太阴受之。言趺阳脉。阳明之部位也。
厥阴纵之为病。则阳明受之。三节言男子消渴。男子两字。是指房劳伤肾而言。厥阴病。
乘其所生。则足太阴受之。以厥阴为主。分看合看互看。头头是道。师未出方。然无
不可于乌梅丸、及伤寒中各条悟
出对证之方。
寸口脉浮而迟。浮(不因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