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血室。故令胸胁满。如结胸状也。肝藏魂。热搏于阴。故令谵语也。
期门者。肝之募。刺之以泻其实。
许氏本事方云。一妇人患热入血室证。医者不识。用补血调气药。涵养数日。遂成血结胸。或劝用前药。
予曰。小柴胡用已迟。不可行也。无已则有一焉。刺期门穴斯可矣。予不能针。请善针者治之。如言而愈。
或者问曰。热入血室。何为而成结胸也。予曰。邪气传入经络。与正气相搏。上下流行。或遇经水适来适断。
邪气乘虚。而入血室。血为邪迫。上入肝经。肝受邪则谵语。而见鬼。复入膻中。则血结于胸也。何以言之。
妇人平居。水当养于木。血当养于肝也。方未受孕。则下行以为月水。既妊娠。则中蓄之以养胎。及已
产。则上壅之以为乳。皆血也。今邪逐血。并归肝经。聚于膻中。结于乳下。故手触之则痛。非汤剂可及。
故当刺期门也。活人书。海蛤散。治血结胸。(海蛤。滑石。甘草。各一两。芒硝半两。上为末。每
服二钱。鸡子清调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
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者愈。(详伤寒论辑义阳明篇。者。太阳中篇。作则。)
〔尤〕阳明之热。从气而之血。袭入胞宫。即下血而谵语。盖冲任之脉。并阳明之经。不必乘经水之
来。而后热得入之。故彼为血去而热入。此为热入而血下也。但头汗出者。阳通而闭在阴也。此虽阳明之热。
而传入血室。则仍属肝家。故亦当刺期门。以泻其实。刺已周身 然汗出。则阴之闭者亦通。故愈。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浓朴汤主之。(脔。脉经作腐。)
〔尤〕此凝痰结气。阻塞咽嗌之间。千金。所谓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吞不下。吐不出者是。
〔鉴〕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
核气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浓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
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证男子亦有。不独妇人也。
巢源云。咽中如炙肉脔者。此是胸膈痰结。与气相搏。逆上咽喉之间。结聚状如炙肉之脔也。
\x半夏浓朴汤方\x(〔原注〕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
出。吞之不下。○案今本。肉下。有脔字。)
半夏(一升) 浓朴(三两) 茯苓(四两○赵作二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
二两○千金云一方无干苏叶生姜)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圣惠方。半夏散。治咽喉中。如有炙腐。
于本方中。加枳壳诃黎勒皮。
王氏易简。四七汤。治喜怒悲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
咽不下。此七气之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
或因痰饮中节。呕吐恶心。并宜服之。(即本方。)
又云。妇人情性执着。不能宽解。多被七气所伤。遂致气填胸臆。或如梅核。上塞咽喉。甚者满闷欲
绝。产妇尤多。此证服此剂。间以香附子药。久服取效。妇人恶阻。尤宜服
之。间以红丸子尤效。一名浓朴半夏汤。一名大七气汤。
瑞竹堂经验方。四七汤。治妇人女子。小便不顺。甚者。阴户疼痛。
于本方。加香附子甘草。煎成加琥珀末调服。
仁斋直指。桂枝四七汤。治风冷寒邪。搏心腹作痛。
于本方。合桂枝汤。加枳壳人参。
又四七汤。治惊忧气遏上喘。(即本方。)
又加减七气汤。治气郁呕吐。
于本方。合千金七气汤。(桂枝。半夏。人参。甘草。大枣。生姜。)去紫苏。
又加味四七汤。治心气郁滞。豁痰散惊。
于本方。加茯神远志甘草石菖大枣。
三因七气汤。治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气。郁发。致五脏互
相刑克。阴阳反戾。挥霍变乱。吐利交作。寒热眩晕。痞满咽塞。
于本方。加桂枝芍药陈皮人参大枣。
孙氏三吴医案云。张溪亭乃眷。喉中梗梗有肉。如炙脔。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鼻塞头运。耳常啾啾
不安。汗出如雨。心惊胆怯。不敢出门。稍见风即遍身疼。小腹时疼。小水淋沥而疼。脉两寸皆短。两
关滑大。右关尤搏指。此梅核气症也。以半夏四钱。浓朴一钱。紫苏叶一钱五分。茯苓一钱三
分。姜三分。水煎食后服。每用此汤。调理多效。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鉴〕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是神
不能主情也。象如神灵所凭。是心不能神明也。即今之失志癫狂病也。数
欠伸。喝欠也。喝欠烦闷。肝之病也。母能令子实。故证及也。
案沈尤以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