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皆辛温之剂。神农经曰。柏
叶主吐血。干姜止唾血。艾叶止吐血。马通者。白马屎也。凡屎必达洞肠乃出。故曰
通。亦微温。止吐血。四味皆辛温行阳之品。使血归经。遵行隧道。而血自止。
\x柏叶汤方\x(外台。引仲景伤寒论。千金。无方名。)
柏叶 干姜(各三两○千金作二两外台作青柏叶三两干姜二两切) 艾(三把○千金作一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
再服。(案外台。作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别绞取新出马通汁。一升。相
合煎。取一升。绵滤之。温分再服。马通。是马屎汁也。一方有阿胶。无艾。外台为是。
○证类本草云。马屎名马通。止崩中吐下血金疮。止血。)
千金。治吐血内崩。上气面色如土方。(即本方。注云。仲景柏叶
汤。不用阿胶。短剧。不用柏叶。与肘后同。)
又治上焦热膈伤。吐血衄血。或下血连日不止欲死。
于本方。去柏叶。用竹茹阿胶。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远。原本作近。误。今据诸本校改。)
〔程〕先便后血。以当便之时。血亦随便而下行。内经曰。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以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上经曰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夫肠有夹层。其
中脂膜联系。当其和平。则行气血。及其节养失宜。则血从夹层。渗入肠中。非从肠外而渗
入肠中也。渗而即下。则色鲜。渗而留结。则色黯。内经曰。
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用黄土附子之气浓者。血得温即循经
而行也。结阴之属。宜于温补者如此。
〔鉴〕先便后血。此远血也。谓血在胃也。即古之所谓结阴。今之
所谓便血也。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谓血在肠也。即古之所谓肠 为痔下血。今之所谓脏毒肠风下血也。赵
良曰。肠胃。阳明经也。以下血言胃居大肠之上。若聚于胃。必先便后血。去肛门远。故曰远血。若聚大肠。
去肛门近。故曰近血。
〔尤〕黄土温燥入脾。合白术附子。以复健行之气。阿胶地黄甘草。以益脱竭
之血。而又虑辛温之品。转为血病之厉。故又以黄芩之苦寒。防其大过。所谓有制之师也。
\x黄土汤方\x(〔原注〕亦主吐血衄血。○外台引仲景伤寒论。○千金治卒吐血。及衄血方。)
甘草 干地黄(千金用干姜注云仲景用地黄) 白术 附子(炮○千金无)
阿胶(外台有炙字)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千金作伏龙肝半升外台作釜灶下黄焦土半升绵裹)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外台。作煮六味取二升。去滓。内胶令烊。)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
〔程〕此内经。所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为肠 下血之属。故用当归。
以和血脉。赤豆以清脏毒。与黄土汤不侔也。梅师方云。热毒下血。或食热物发动。以赤小豆为末。水
调服。则知此方治脏毒下血。黄土汤。治结阴下血。有霄壤之分也。
徐氏医法指南云。先血后便。近血也。大肠血也。感而
即发。俗谓之肠风。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先便后血。远血也。胃血也。积久而发。俗谓之脏毒。黄土汤主之。
案千金。诸下血。先见血后见便。此为远血。宜服黄土
汤。先见便后见血。此为近血。宜服赤小豆散。此远近二字互误。三焦虚实门。有远血近血二方。主疗与本
经同。而千金翼论。及外台引崔氏。亦误。张氏医通。却以金匮为传写之误。尤非也。巢源云。大便下血。
鲜而腹痛。冷气在内。亦大便下。其色如小豆汁。出时疼。而不甚痛。前便后下血
者。血来远。前下血后便者。血来近。此亦可以证耳。
备预百要方。血痢方。
赤小豆(三升炒令熟) 当归(三两)
上二味。捣筛为散。服方寸匕。日三。薄粥温下。
\x千金伏龙肝汤\x 治下焦虚寒损。或先见血后便转。此为近血。或利不利方。
伏龙肝(五合末) 干地黄(五两) 阿胶 牛膝 甘草 干姜 黄芩 地榆(各三两) 发灰(二合)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胶煮消。下发灰。分为三服。(张氏衍义云。可见治血。
但取归经。不必究其先后远近耳。)
又续断止血汤。治下焦虚寒损。或先便转后见血。此为远血。或利或不利。好因劳冷即发。
续断 当归 桂心 蒲黄 阿胶(各一两) 甘草(二两) 干姜 干地黄(各四两)
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胶取烊。
下蒲黄。分三服。(张氏衍义云。验其血色。晦淡则当用金匮法。鲜紫当用千金法。方为合辙。)
医林方。阿胶丸。治便血先便而后血。谓之湿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