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头眩。心忪怫
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也。女劳疸之状。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少腹满急。小便难。
由大劳大热而交接。交接竟入水所致也。案本经云。小便自利。可疑。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
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发。阳明篇。作微。)
〔鉴〕谷疸属胃热。脉当数。今脉迟。脾脏寒也。寒不化谷。所以虽饥欲食。食难用饱。饱则烦闷。胃
中填塞。健运失常也。清者阻于上升。故头眩。浊者阻于下降。故小便难也。此皆欲作谷疸之征。其证原从
太阴寒湿郁黩而生。若误以为阳明热湿发黄下之。虽腹满暂减。顷复如故。所以然
者。脉迟寒故也。此发明欲作谷疸属脾阴寒化。而不可下者也。
张氏伤寒心印云。按金匮谷疸有二证。此则虚寒而冷HT
者也。伤寒缵论云。脉迟胃虚。下之无益。则发汗利小便之
法。用之无益。惟当用和法。如甘草干姜汤。先温其中。然后少与调胃。微和胃气是也。
夫病酒黄胆。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程〕夫小便利则湿热行。不利则热留于胃。胃脉贯膈。下足跗。上熏胃脘。则心中热。下注足跗。则
足下热也。
酒黄胆者。或无热。靖言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赵本。了。作小。
程本。金鉴同。脉经。千金。徐沈魏。并作靖言了了。徐沈云。靖。恐是清字。外台同千金。作静。尤同。
程本。金鉴。作谵。案了。作小。靖。作谵。并系于后人改定。故今仍脉经等。作靖言了了。吐。赵本
作呕。非。)
〔尤〕酒黄瘅者。心中必热。或亦有不热。静言了了者。则其热不聚于心中。而或从下积为腹满。或从
上冲为欲吐鼻燥也。腹满者。可下之。欲吐者。可因其势而越之。既腹满且欲吐。则可下。亦可吐。然必审
其脉。浮者邪近上。宜先吐。脉沉弦者。则邪近下。宜先下也。
〔沈〕详先字。要知吐
下之后。再以清解余热。不待言矣。(案靖。本作 。静同。见后汉崔 传注。)
千金云。夫人病酒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呕者。宜吐之方苦参散七味者是。
\x苦参散\x 治人无渐忽然振寒发黄。皮肤黄曲尘出。小便赤少。大便时秘。气力无异。食饮不妨。已
服诸汤散。余热不除。久黄者。宜吐下方。
苦参 黄连 瓜蒂 黄柏 大黄 黄芩(各一两○千金缺今据翼方补之) 葶苈(二两)
上六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当大吐。吐者日一服。
不吐日再亦得下。服五日知。可消息。不觉退更服之。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赵。吐。作呕。非。)
〔程〕前证热深。则懊 欲吐。今热微则心中热。亦欲吐。病属上焦。故一吐之可愈。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
黑微黄。故知之。(巢源。外台。无虽黑微黄四字。程。爪。作抓。)
〔尤〕酒疸。虽有可下之例。然必审其腹满脉沉弦者。而后下之。不然。湿热乘虚。陷入血中。则变为
黑疸。目青面黑。皮肤不仁。皆血变而瘀之征也。然虽曰黑疸。而其原则仍是酒家。故心中热气熏灼。如啖
蒜状。一如懊 之无奈也。且其脉当浮弱。其色虽黑当微黄。必不如女劳疸之色纯黑。而脉必沉也。
〔鉴〕赵良曰。便如黑漆。其目青与脉浮弱。皆血病也。
〔魏〕黄变为黑。如物之初被火灼则黄。久被火熏则黑也。
巢源云。黑疸之状。苦小腹满。身体尽黄。额上反黑。足下热。大便黑是也。夫黄胆。酒疸。女劳疸。
久久多变为黑疸。千金。茵陈大黄等七味方云。夫黄发已久。变作桃皮色。心下有坚。呕逆不下饮食。小便
极赤色少。四肢逆冷。脉深沉极微细迟者。不宜服此方。得下必变 也。案桃皮色。
盖谓带黑不明润。故附记备考。案汪氏医学原理云。虽黑微黄者。难治。未知何据。
师曰。病黄胆。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
身尽发热。面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两热所得之所字。程金鉴作相。面黄。赵本。脉
经。作而黄。徐程沈魏尤并同。案面当作而。)
〔魏〕此病发时。乃风寒外感之病发也。
〔尤〕烦满燥渴。
病发于热。而复以火劫之。以热遇热。相得不解。则发黄胆。然非内兼湿邪。则热与热相攻。而反相散矣。
何瘅病之有哉。故曰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明其病之不独因于热也。而治此病者。必先审其在表在里。而施
或汗或下之法。若一身尽热。而腹热尤甚。则其热为在里。里不可从表散。故曰
当下。
〔鉴〕但扪其肚热。其热在里。当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