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之主方也。
巢源。上气鸣息候云。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
息不通。
\x麦门冬汤方\x
麦门冬(七升○千金外台三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粳
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外台半夏下有洗字甘草下有炙字)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案外台。引千金。方同。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玉函经。伤寒瘥后病篇云。病后劳复发热者。麦门冬汤主之。方同。
肘后方。麦门冬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喉燥而渴。方同。
圣济总录。麦门冬汤。治肺胃气壅。风客传咽喉妨闷。方同。
喻氏法律云。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治本之良法也。于麦门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大补中气。大
生津液队中。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张氏医通云。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气之母
气也。故于竹叶石膏汤中。偏除方名二味。而用麦冬数倍为君。兼参草粳
米。以滋肺母。使水谷之清微。皆得上注于肺。自然沃泽无虞。当知火逆上气。皆是胃中痰气不清。上
溢肺隧。占据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加大枣。通津涤饮为先。奥义全在乎此。若浊饮不除。
津液不致。虽日用润肺生津之剂。乌能建止逆下气之 哉。俗以半夏性燥不用。殊失仲景立方之旨。
外台。麦门冬汤。治伤寒下后。除热止渴。
于本方。去半夏大枣粳米。加石膏五味子。
活人。麦门冬汤。治劳气欲绝。
于本方。无半夏人参。加竹叶。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尤〕肺痈。喘不得卧。肺气被迫。亦已甚矣。故须峻药顿服。以逐其邪。葶苈苦寒。入肺泄气闭。加
大枣甘温。以和药力。亦犹皂荚丸之饮以枣膏也。
〔鉴〕赵良曰。此治肺痈吃紧之方也。肺中生痈。不
泻何待。恐日久痈脓已成。泻之无益。日久肺气已索。泻之转伤。乘其血结。而脓未成。当
急以泻之之法夺之。况喘不得卧。不亦甚乎。
\x葶苈大枣泻肺汤方\x(千金。作泻肺汤。)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案本纲附方捣下有末密二字义始通) 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千金云。葶苈三两为末。大枣二十枚。上二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药一枣大。煎取七
合顿服令尽。三日服一剂。可至三四剂。外台。引千金云。葶苈三两。熬令色紫。上一味。捣令可丸。以
水三升。煮擘大枣二十枚。得汁二升。纳药如弹丸一枚。煎取一升顿服。古今录验。删
繁。仲景伤寒论。范汪同。
楼氏纲目云。孙兆视雷道矩病吐痰。顷间已及一升。喘
咳不已。面色郁黯。精神不快。兆与服仲景葶苈大枣汤。一服讫。已觉胸中快利。略无痰唾矣。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千金。作粳米粥。外台。引集验同。)
〔鉴〕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证也。肺痈
尚未成脓。实邪也。故以葶苈之剂泻之。今已溃后。虚邪也。故以桔梗之苦。甘草之甘。解肺毒排痈脓也。
此治已成肺痈。轻而不死者之法也。
〔魏〕或其痈虽成。而脓未大成。肺叶完全。尚未腐败。亦可回生也。
\x桔梗汤方\x(〔原注〕亦治血痹。○案千金。外台。并无此四字。程尤金鉴。亦删之。为是。)
桔梗(一两○千金作三两注云集验用二两古今录验用一两外台引集验用二两) 甘
草(二两○外台引集验有炙字)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则。千金。作必。千金翼。作不字。外台。作朝暮吐脓血则瘥云。张文仲。千金备急古今
录验。范汪同。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千金云。一方有款冬花一两半。○和剂。名如圣汤。元
戎。名甘桔二生汤。详见伤寒辑义。)
医垒元戎。如圣丸。治风热毒瓦斯上攻。咽喉痛痹。肿塞
妨闷。及肺痈喘嗽唾脓血。胸满振寒。咽干不渴。时出浊沫气臭腥。久久咯脓。状如米粥。
龙脑(另研) 牛黄(另研) 桔梗 甘草(生用各一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每两作二十丸。每用一丸噙化。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作肺胀者。病患喘。目如脱状。脉浮
大也。肺胀而咳者。此方主之。)
〔尤〕外邪内饮。填塞肺中。为胀为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