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此止是气痛。重按愈痛而坚者。当自有积也。气痛不可下。下之愈甚。此虚寒证也。此药偏
治腹中虚寒。补血尤主腹痛。(三因方治此证加味小建中汤于本方内加远志。)王氏易简方云。
或吐或泻。状如霍乱。及冒涉湿寒。贼风入腹。拘急切痛。加附子三分。名附子建中汤。疝气发作。当于附子
建中汤。煎时加蜜一箸头许。名蜜附子汤。(易简小建中汤。无饴。)
张氏医说云。养生必用方。论虚劳不得用凉药。如柴胡鳖甲青蒿麦门冬之类。皆不用服。唯服黄 建中
汤。有十余岁女子。因发热咳嗽喘急。小便少。后来成肿疾。用利水药得愈。然虚羸之甚。遂用黄 建中汤。
日一服。三十余日遂愈。盖人禀受不同。虚劳小便白浊。阴脏人。服橘皮煎黄 建中汤。获愈者甚众。至于阳
脏人。不可用暖药。虽建中汤不甚热。然有肉桂。服之稍多。亦反为害。要之用药亦量其
所禀。审其冷热。而不可一概以建中汤。治虚劳也。(出医余。)
圣济总录。结阴门芍药汤。治非时便血。
小建中汤。去大枣。
直指方。黄 建中汤。治伤湿鼻塞身痛。
即本方。不用胶饴。
又加味建中汤。治诸虚自汗。
于本方。加炒浮小麦。
又黄 建中汤。加川 当归。治血刺身痛。
危氏得效方。黄 建中汤。治汗出污衣。甚如坯染。皆
由大喜伤心。喜则气散。血随气行。兼服妙香散。金银器麦子麦门冬煎汤下。病名红汗。
王氏准绳云。小建中汤。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
痛者神效。其脉弦急。或涩浮大。按之空虚。或举按皆无力者是也。
示儿仙方。建脾散。治脾痞胁痛。
即小建中汤加缩砂。
徐氏医法指南。小建中汤。治失血虚者。
本方。阿胶。代胶饴。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
〔程〕腰者肾之外候。肾虚则腰痛。肾与膀胱为表里。不得三焦之阳气以决渎。则小便不利。而少腹
拘急。州都之官。亦失其气化之职。此水中真阳已亏。肾间动气已损。与是方
以益肾间之气。气强则便溺行。而小腹拘急亦愈矣。
案抱朴子云。今医家通明肾气之丸。内补五络之散。骨
填枸杞之煎。黄 建中之汤。将服之者。皆致肥。肾气丸黄 建中汤。出于晋以前。可以知矣。
肘后云。干地黄四两。茯苓。薯蓣。桂。牡丹。山茱萸。各二两。附子。泽泻。一两。捣蜜丸如梧子。
服七丸。日三加至十丸。此是张仲景八味肾气丸方。疗虚劳不足。大伤饮
水。腰痛小腹急。小便不利。又云。长服即去附子。加五味子。治大风冷。(千金。补肾门同。用干地黄。八
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桂心。附子。各二两。注。仲景云。常服去
附子。加五味子。姚公云。加五味子。二两。苁蓉四两。张文仲云。五味子。苁蓉。各四两。)
和剂局方。八味丸。治肾气虚乏。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漩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
不思饮食。又治香港脚上冲。少腹不仁。及虚劳不足。渴欲饮水。腰重疼痛。
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即本方。用茯苓。牡丹皮。泽泻。
各三两。熟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附子。肉桂。各二两。方后云。久服壮元阳。益精髓。
活血驻颜。强志轻身。)
薛氏医案云。八味丸。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
胃虚寒。而患流注鹤膝等症。不能消溃收敛。或饮食少思。或食而不化。或脐腹疼痛。夜多漩溺。经云。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此方也。又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发热作渴。口舌生疮。或牙龈溃烂。咽
喉作痛。形体憔悴。寝汗等证。加五味子四两。
吴氏方考云。今人入房盛。而阳事愈举者。阴虚火动也。
阳事先痿者。命门火衰也。是方于六味中。加桂附。以益命门之火。使作强之官得其职矣。
王氏小青囊云。又治下元冷惫。心火炎上。肾水不能摄养。多唾痰涎。又治肾虚齿痛。又治肾虚淋沥。
王氏药性纂要云。治一少年哮喘者。其性善怒。病发寒
天。每用桂附八味地黄汤。及黑锡丹而平。一次用之未效。加生铁落于八味汤中。一剂而愈。
千金肾气丸。治虚劳肾气不足。腰痛阴寒。少便数。囊冷湿。尿有余沥。精自出。阴痿不起。忽忽悲喜。
于本方。去牡丹皮。加玄参芍药。(千金翼。有牡丹皮。名十味肾气丸。)
千金又方。治肾气不足。羸瘦日剧。吸吸少气。体重耳聋。眼暗百病。
于本方。去附子山茱萸。加半夏。(千金肾气丸。凡五方。今录其二。)
严氏加味肾气丸。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于本方中。加车前子川牛膝。(薛氏云。治脾肾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