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荣。故当半身不遂。谓半身之气伤而不用也。若但臂不
遂。此为痹。痹者闭也。谓一节之气闭而不仁也。于是诊之于脉。必微而数。微者阳之微也。数者风之数也。
此中风使然。谓风乘虚入。而后使半身不遂也。
〔尤〕风彻于上下。故半身不遂。痹闭于一处。故但臂不遂。
以此见风重而痹轻。风动而痹着也。风从虚入。故脉微。风发而成热。故脉数。
曰中风使然者。谓痹病亦是风病。但以在阳者则为风。而在阴者则为痹耳。
案字汇。遂。从志也。不遂。即不从志之谓。
案脉微而数可疑。今验风病。多脉浮大而滑。而或数或不数。
医通云。此即内经风论。所谓各入其门户。所中者之一
证也。千金补金匮之不逮。立附子散。治中风手臂不仁。口面 僻。专以开痹舒筋为务也。(方附于下。)
\x千金附子散\x
附子(炮) 桂心(各五两) 细辛 防风 人参 干姜(各六两) 上
六味。捣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增之。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
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
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脉经。作淤涎。案以上四字句。此似是。)
〔尤〕寒虚相搏者。正不足而邪乘之。为风寒初感之诊也。浮为血虚者。气行脉外而血行脉中。脉浮者沉
不足。为血虚也。血虚则无以充灌皮肤。而络脉空虚。并无以捍御外气。而贼邪不泻。由是或左或右。随其空
处而留着矣。邪气反缓。正气即急者。受邪之处。筋脉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正气独治而急。缓者为急者所
引。则口目为僻。而肢体不遂。是以左 者。邪反在右。右 者。邪反在左。然或左或右。则有
邪正缓急之殊。而为表为里。亦有经络脏腑之别。经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小者为孙。是则络浅
而经深。络小而经大。故络邪病于肌肤。而经邪病连筋骨。甚而入腑。又甚而入脏。则邪递深矣。盖神藏
于脏。而通于腑。腑病则神窒于内。故不识人。诸阴皆连舌本。脏气厥不至舌下。则机息于上。故舌难言。
而涎自出也。
〔沈〕 僻者。邪犯阳明少阳经络。口眼歪斜是也。不遂者。半身手足不用也。周身
之络。皆在肌肉皮肤之间。风邪痹于络脉。气血不行则为不仁。羁持经气。不能周行通畅。则重不胜。邪入于
腑。堵塞胸间。神机不能出入鉴照。则不识人。入于五脏。并凑于心。脏真不能溉灌于舌。舌即难言。
〔魏〕 僻不遂。口 眼僻。心有所使。而能给。则心遂。今举手。手不应。举足。足不应。故谓之不遂也。
〔程〕不识人者。经所谓 昧暴喑。此邪入腑。则 昧不识人。入脏。则舌难言。而为喑矣。舌难言。
则唇吻不收。而涎下也。
案 僻不遂。内经。所谓偏风偏枯。巢源。有风口 候。又有风偏枯。风身体手足不随。风半身不随等
候。即外台以降所谓瘫痪风也。肌肤不仁。巢源。有风不仁候云。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重不胜。巢
源。有风 腿候云。四肢不收。身体疼痛。肌肉虚满。骨节懈怠。腰脚缓弱。不自觉
知。又有风 曳候云。筋肉懈惰。肢体弛缓不收摄。盖此之类也。不识人。内经。所谓击仆。巢源。有风 候
云。其状奄忽不知人。喉里噫噫然有声。即卒中急风是也。(详见于医说刘子仪论。)舌难言。内经。所谓喑
痱。巢源。有风舌强不得语候云。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今
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由以上数义观之。正知此条。乃是中风诸证之一大纲领也。张璐则以侯
氏黑散主之。误甚。
\x侯氏黑散\x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原注〕外台治风癫。)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
(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
(三分) 芎 (三分) 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
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曰能助药力。(六十日止即药积七
字。赵本作自能助药力五字。非。食下。曰字。赵本作自。是。)
〔徐〕大风。概指涎 卒倒之后也。
〔沈〕直侵肌肉脏腑。故为大风。邪困于脾。则四肢烦重。阳气
虚而风未化热。则心中恶寒不足。故用参术茯苓。健脾安土。同干姜温中补气。以菊花防风。能驱表里之风。
芎宣血养血为助。桂枝导引诸药。而开痹着。以矾石化痰除湿。牡蛎收阴养正。桔梗开提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