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九章・伤寒夹证

<篇名>第十三节・夹痨伤寒

属性:(一名伤寒夹虚痨)
【因】痨之一症。皆因气虚怯弱之人。困乏劳伤之后。中气不足。下流肝肾。阴火独旺则发热头痛。
营卫失守。则恶风恶寒。或兼感风寒。内外生热。其势更剧。
【证】头痛发热。或肌肤壮热。恶风恶寒。须渴引饮。日晡转甚。或昼夜不息。证似阳明白虎。
但脉不长实洪数为异。或气短而烦。气高而喘。怠惰嗜卧。而四肢不收。自汗不敛。而口不知味。亦有
阴火沸腾。歇息凉处。阳气抑遏而不行。无以卫外。故不任风寒。与外感相似。惟气息短促。懒言困倦
有别。凡元气不足。而心火独旺。上乘阳分。
则头痛口渴。烦躁肌热。脉虽洪大。重按无力。名曰热中。若脾胃久虚。阳气衰少。则骨乏无力。足不
任身。不渴不烦。而多溺多汗。脉盛大而涩。名曰寒中。阴病则胃冷恶心。饮食难化。痰涎倦怠。溏
泻溺多。阳病则口干声哑。咽痛心烦。嗜味燥结溺赤。蒸上则喘咳痰血。唇焦面红。耳鸣目眩。
肺痿肺痈。蒸中则胁肋疼胀。肢体倦怠。多食易饥。善食消瘦。蒸下则阳强盗汗。腰痛脚 。燥结便闭。
淋浊遗精。盖思虑劳倦。外感等症则伤阳。伤于阳者。病必自上而下也。色欲醉饱。内伤等症则伤阴。
伤于阴者。病必自下而上也。自上而下者。先伤乎气。故一损损于肺。而病在声息肤腠。肺主皮毛。
故皮聚毛落。二损损于心。而病在血脉颜色。心主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
胃。而病在饮食不调。胃主肌肉。故肌肉消瘦。饮食不润肌肤。四损损于肝。而病为螈 疼痛。肝主筋。
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肾。肾主骨。故骨痿不能起于床。肾司二便。故二便不禁。此先伤乎阳。
后及乎阴。阳竭于下。则孤阴无以独存。而不可为也。自下而上者。先伤乎精。故一损于肾。而病
为泉源干涸。二损于肝。而病为血动筋枯。三损于脾。而病为痰涎壅盛。四损于心。而病为神魂失守。
五损于肺。而病为短气喘呼。此先伤乎阴。后及乎阳。阴竭于上。则孤阳无以独存。而不可为也。
然二者之损。又皆以脾胃为生死之大关。盖脾胃者。土也。万物之本也。若上过乎此。则传肝传肾
不可治矣。下过乎此。则传心传肺。不可治矣。故曰心肺损而神衰。肝肾损而形敝。脾胃损而饮食不
归血气。迨其传变已深。而希望回生。不亦戛戛乎其难哉。
【脉】内伤从内而出。故右脉阔大。外感从外而入。故左脉浮盛。平人脉大为劳。脉虚极亦为劳。
内伤劳倦。豁大不禁。若损胃气。则隐而难寻。劳损之脉。或弦或大。大而无力为阳虚。甚则脉细。
弦而无力为阴虚。甚则脉数。
大者易治。血气未竭。犹可敛而正之。弦者难治。血气已耗。挽回补救需难。尺脉洪大。为阴虚火旺。左细
右劲。为正虚邪盛。脉细而数。或濡而散者。皆不治。
【治】外感风寒。是伤其形。内伤脾胃。乃伤其气。伤其形为有余。有余可泻。伤其气为不足。不足当
补。故汗之、吐之、消之、皆泻也。温之、和之、养之、调之、皆补也。如虚劳兼挟外感。宜扶正祛邪而治之。
大抵劳伤脾胃。兼夹外感。以补中益气汤。随六经见证。加减治之。若肝肾阴虚。复感表邪。宜滋阴降火汤。
或四物汤加味为治。故治劳过用大寒。则愈虚其中。过用大热。则愈竭其阴。惟滋阴降火。以澄其源。化痰和
血。以洁其流。虽有外感表邪。解表之中。仍须理劳。若外感轻微而心虚者。主以归脾汤。脾虚补中益气汤。
肺虚生脉散。肝虚逍遥散。肾虚地黄汤。若肺脾兼病。邪郁劳嗽。食少痰多。便溏溺涩。清宁膏。(生地十两、
麦冬六两、制白术六两、桔梗四两、米仁十两、炒川贝二两去心、橘红一两、薄荷三两、桂圆十两、去壳核、
米仁川贝薄荷、研细末、桂圆捣烂、余药煎去、滓搅和收炼成膏、噙化咽下。)肝肾俱虚生熟地黄丸。生地
熟地各五两、白芍、茯苓、天麻、地骨皮、元参各一两五钱、川芎一两、当归、石斛、黑豆各三两、为末
蜜丸、白汤送下三钱。心肺俱虚。人参养荣汤(方见前)气血两虚八珍汤。(方见前)任劳伤肾。困乏
精虚。阴阳两虚者。十补丸(熟地八两、莲肉、淮药各四两、附子、肉桂、泽泻、丹皮、五味子各一两、鹿
茸三两、制为末、炼蜜捣千下丸、滚水下三五钱)至脾肾俱虚者。补脾之中。加以沉香、砂仁。壮肾之中。
加以五味、肉桂。若风劳郁劳。当辨脉证调治。传尸劳瘵。以黑虎丹三方。初服黑虎丹。下诸般劳虫。
黄白可治。青黑不治。(真西黄一钱、真阿魏一钱、南木香三钱、鸡内金焙二钱、真雷丸三钱、为细末、用
使君子二两、研细和前药一两、面糊
为丸任用。)次服小红丸。通肠逐虫。继前药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