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疝之方。必加治气之药。
【秀按】疝气之病。虽多责之于肝。实与诸经亦多有关系。《内经》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
聚。又云。督脉生病。从小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又曰。脾传之肾。病名疝瘕。又曰。三阳为病发
寒热。其传为 疝。又曰。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此《素问》言诸经之疝也。《经脉篇》云。足
阳明之经病。 疝腹筋急。足太阴之经病。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足厥阴之经病。阴器不用。此《灵枢》言
诸经之疝也。《难经》云。五藏谓之疝。六府谓之瘕。又云。男子谓之疝。女子谓之瘕。《病源论》云。阴
气积于内。复为寒气所加。故使营卫不调。血气虚弱。故风冷入于腹内而成疝也。疝者痛也。或小腹痛。不得
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绕脐痛。自汗出。或冷气逆上抢心腹。令人心痛。或里急而肠痛。此诸候非一。故云诸
疝也。《病源论》又云。七疝者。厥逆心痛。足寒。诸饮食吐不下。名曰厥疝。腹中气乍满。心下尽痛。气
积如臂。名曰 疝。寒饮即胁下腹中尽痛。名曰寒疝。腹中乍满乍减而痛。名曰气疝。腹中痛在脐左旁。名曰
盘疝。腹痛在右脐下有积聚。名曰 疝。腹与阴相引而痛。大便难。名曰野狼疝。皆由血气虚弱。饮食寒温不调
之所生也。《录验方》七疝丸。治前七疝证。方用(人参、桔梗、黄芩、细辛、干姜、蜀椒、当归、芍药、浓朴、
乌头各五分。)凡十物。治下筛和。以白蜜丸。如梧子大。食先服四丸。日三。不知稍增。禁生鱼猪肉。按
《僧深方》有八物。(桔梗、细辛、桂心、芍药、浓朴、黄芩各一两半、蜀椒二两半、乌喙二合。)服三丸。
日三。范汪方有十二物。(蜀椒五分、干姜、浓朴、黄芩、细辛、芍药各四分、桔梗二分、乌喙、茈胡、
茯苓、丹皮各一分、桂心二分。)先 食。以酒服七丸。日三。张子和因有筋、水、狐、 、气、血、寒、
七疝之名。与《病源论》以
厥、 、寒、气、盘、 、野狼、为七疝。其病名与证候多不相同。特将张氏七疝病状及疗法。汇录于下。以备
参考。
筋疝者。即《经》之疝瘕。《病源》谓之 疝。有因房劳及服壮阳邪方得之。其证阴囊肿胀。或溃或痛。
而里急筋缩。或茎中痛。甚则兼痒。或挺纵不收。小腹热痛。出白物如精。随溺而下。宜治肝经湿热。以龙胆
泻肝汤加减。丹溪谓内郁湿热之证。用乌头栀子汤。(乌头末、山栀子。)
水疝者。即《经》之 疝。得
之酒醉使内。过劳汗出而遇风。寒湿之气。聚于囊中。其证囊肿而痛。阴汗时出。或囊肿如水晶。或囊痒搔之
出黄水。或小腹按之有水声。由寒湿乘虚下注。故内宜逐水之剂下之。如禹功散。(黑丑、茴香、为末。)加
肉桂末。或加生姜汁木香汁调服一二钱。或用胃苓汤。外宜用漏针去水法。
狐疝者。(狐则昼出穴溺、夜入穴
不溺、此疝出入与狐相类、故名。)《经》云。肝所生病为狐疝。其状如仰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
如狐之上下出入无定也。与气疝同。宜逐气温经之药。如《金匮》蜘蛛散。(蜘蛛十四枚微炒、桂心五分、共
为末、白汤调服。)或酒煮当归丸。(当归、附子、茴香、川楝子、丁香、木香、玄胡、全蝎为末、酒和丸酒
下。)治之。
疝者。得之地气卑湿所生。其证阴囊肿而如斗。不痒不痛。甚则溃流脓水。二便涩滞。宜辛香
燥利之方。如荔枝散。(荔枝核、沉香、大茴香、小茴香、木香、川楝子、青盐、共为末。)三层茴香丸。
(大茴香、川楝子、沙参、木香各一两、为末、饭糊丸、每服三钱、空心盐汤下、此第一层服完、照前方加
荜茇一两、槟榔五钱、丸法服法如前、此第二层再不愈、服第三层、即前二方、加入茯苓四两、附子一两、丸
法服法如前、此方虽数十年之久、囊肿如升如斗、皆可除根。)或香附散。(香附、青皮、二味为末。)或越
鞠丸。加茯苓皮、海藻、昆布、白术、泽泻等治之。
气疝者。其证上连肾俞。下及阴囊。偏坠而痛或不痛。此得之忿怒号哭。气郁而胀。悒郁不泄故也。内服辛香
利气。如气疝饮。(吴萸、炒川连、人参、白术、白芍、陈皮、甘草、生姜。)聚香饮子。(乳香、沉香、
檀香、藿香、木香、丁香、广郁金、乌药、桔梗、延胡、肉桂、甘草、姜、枣。)外治以微针出气。而愈更速。
婴儿患此者。名胎疝。因父阴痿。强力入房。或父素有疝疾。或母怀孕。悒郁不伸。皆能致此。惟灸筑宾穴
(穴在内踝上 分中阴维之 。)可消。大抵睾丸偏坠。有大小左右之不同。在左因怒气伤肝。外寒内郁。在
右因肾气亏损。湿痰食滞。皆使真气不升。客邪下陷故也。又有阴虚偏坠一证。用一味龟板为末。茴香煎汤送
下。如不应。乃入厥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