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下血水,两手除食指之外,其余各指皆抽掣是也;宜犀角、
桃仁、生地、赤芍、归尾、丹皮、丹参、郁金之类,清之行之。下焦阳证蓄血,即仲景所称热结膀胱之证,
桃仁大黄之属下之是也。若下焦阴证蓄血,乃因误下阳气下陷,阴血受伤,血因寒而凝也。其见证面白唇
青,眉皱目瞪,寒战口噤,舌苔白滑,大便下血水,两手除食指之外,其余各指皆抽掣是也、宜温补之。
如人参、附子、白术、当归、肉桂、桃仁、升麻、炙草之类,温补以升阳气。”这又是掌握原因,分析现证
的医疗方法,是值得采取的。



<目录>第九章・伤寒夹证

<篇名>第五节・夹阴伤寒

属性:(一名伤寒夹房劳)
【因】房劳伤精而后。骤感风寒。或夏月行房后。恣意乘凉。触犯风露。
【证】身热面赤。或不热而面青。小腹绞痛。足冷蜷卧。或吐或利。心下胀满。甚则舌卷囊缩。阴极发躁。
或昏沉不省。手足指甲皆青。冷过肘膝。舌苔淡白滑嫩。或苔黑滑。舌本胖嫩。
【脉】六部沉细。甚或伏绝。或反浮大无伦。沉按豁豁然空。陶节庵所谓不拘脉之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
而软。或空大而散。甚则重按全无。皆为色欲内伤。猝受寒邪。阴气独盛。阳气以衰是也。
【治】外则先灸关元、气海。以回元汤。内则先用参附再造汤。助阳发表。或用麻附细辛汤加人参、干姜、温
经散寒。如脉伏绝。阴极发躁。继即神气昏沉。不省人事者。速用回阳急救汤。提神益气。回阳生脉。
如脉沉迟。身疼足冷。下利清谷。俗呼漏底者。速用附姜归桂参甘汤去当归。加白术、肉果、砂仁、升麻。破阴
回阳。提气止泻。如脉沉微。手足指甲皆青。四肢冷过肘膝。舌卷囊缩者。速用附子理中汤加吴萸、坎气、肉桂、
姜汁。温补命阳。热壮脾肾。一俟阳气将回。病势已有转机者。但用附姜归桂参甘汤。双补气血。调和阴阳。
次用理阴煎加砂仁、红枣。滋补肾阴。温运脾阳。终用左归饮。峻补肾阴以善后。总之、夹阴症。不分热与不热。
面赤面青。凭脉下药。最为切当。
【秀按】不但房劳不谨后。感冒风寒者。谓之夹阴伤寒。即曾犯房室。及冒雨涉水伤肾。一起即身热面赤。
足胫逆冷者。亦当参夹阴例治。伤寒夹阴。由太阳少阴二经同时受病。较直中寒证尤危。盖夹阴者。虽患表邪
发热。其中必夹虚寒。所以尺脉必不能实。足胫必不能温也。乃世俗混称夹阴。医者亦漫不加察。岂知伤寒阴
证有三。一传经之阴证。阴中之热证也。二直中之阴证。阴中之寒证也。三房室之阴证。阴中之虚证也。既犯
房室而得寒证。则阴寒极甚。温剂宜重。俞君于发表温里药中。每兼热药破阴以回阳。阳回而阴寒自散。寒散
而元阴自固。庶不致阴下竭。阳上厥。酿变虚脱危候。况末路理阴左归等剂。填补真阴。以复房室所伤之元
精。治法井然。可为夹阴伤寒之标准。虽然。予每见春夏感寒夹阴。足冷阳缩者。骤用四逆汤辛热回阳。多致
烦躁血溢而死者。以阴中既虚。不胜附子之雄悍也。故《伤寒秘旨》治夹阴伤寒。凡诊尺脉迟弱。而足冷
阳缩者。但于黄 建中汤内。用附子汁炒黄 以温卫气。肉桂酒炒白芍以调营血。不应。改用麻附细辛汁炒甘
草以汗之。若尺中弦数而多虚火。面赤戴阳者。但于小建中汤内。用党参汁炒甘草以助胃气。丹皮、酒炒白芍以
降阴火。不应。加连附汁炒黄 。略加葱豉以摄之。方药较俞君所用虽轻。而稳健则过之。亦其人阳气虽虚。
本无大寒伤犯。阴邪尚轻。犹可收敛。若夹阴伤寒。病于严冬。则真阳惫极。阴邪亢甚者多死。故许学士述古
谚云。伤寒偏死下虚人。至若曾犯房室。而遭风溺水。最忌热酒火烘。但宜温暖覆盖。原其溺水之时。必多惊
恐。心肾受伤。虽有发热头痛。骨节烦疼等症。治必解表药中。兼通心肾。在冬月用麻附细辛汤。以麻黄发汗
通心。附子温经通肾。细辛通彻表里之邪。更加苓、半以开豁惊痰。若在夏月。当以五苓散加葱、豉、辰砂。
因惊则气乱。故于发汗利水中加辰砂以镇之。或脉浮而见表症多者。五苓散加羌、防、益元。微汗以疏利之。
至于暴怒悲号。投河跃井。虽有表证当解。只须香苏葱豉汤加木香、乌药、川芎、郁金。理气发汗为要。兼有
跌伤作痛者。方中去木香、乌药。再加当归、桂枝、桃仁。活血去瘀以止痛。
【廉勘】房劳后得外感病。病适至行房。不过比他人略重。寒证则发寒更甚。热证则灼热尤极。在医者识时
审证。辨体立方。宜发表则发表。宜温中则温中。宜清里则清里。察其受病之浅深。决其用药之轻重。量其素
体之阴虚阳虚。于发表温中清里等法之中。兼顾其虚而补托之。如辨其人真阳素虚者。阴寒为本。邪多挟水而
动。除表寒症外。必兼为呕为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