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顿服后、以鸡毛掀其咽喉、于不透风处吐之。)在肠宜下。
枳实导滞汤主之。不应。可用大承气汤急下之。若因冷食固结者。大黄必须姜炒。略加附子行经。庶免
下利稀水之弊。总以舌干口燥。大便不通。手按胸胁脐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频转矢气。方是急下之证。
前哲谓发表未除。不可攻里。上盛未除。不可下夺。真先后缓急之定例也。另有一种刚刚感冒风寒。
而误食冷物。或先食冷物。而又感冒风寒。此冷物入于胃邪传于脾。而为寒中太阴之证。其证胸膈 满。
腹胀闭塞。面目及唇。皆无色泽。手足冷。脉沉细。或腹痛少神。治宜理中汤加青皮、陈皮。或枳实理中丸
(即理中丸加枳实)及五积散之类。若误投巴霜急下。必愈不快。甚或吐利。一二日后。遂致不救。盖不
知寒中太阴及损动胃气而成也。
【秀按】古谚云。病从口入。故凡外感时证。夹食最多。不但正伤寒为然。如初起头痛身热。
不论恶风恶寒恶热。即见胸前大热。颅胀腹满。按之痛。或呕逆。或泄利。或腹疼。皆是外感夹食之候。
俞君先表后里。在胃则消。在肠则下。法固井然有条。即春冬主香苏葱豉。夏秋主藿香正气。二汤均加
枳桔。理气疏滞。既不纯用升散表药。使宿食上逆。而成 胀不通之弊。又不混用消导里药。致引邪内陷。
而成结胸下利之患。必俟表
邪解散。或消或下。庶免引贼破家之虑。方法恰当。若四五日右脉滑数。苔白转黄。宿食化火也。法当清化。
小陷胸合栀朴枳实汤。(全栝蒌四钱、半夏曲二钱、姜炒川连八分、焦山栀三钱、川朴、枳实各一钱。)口甜
而腻。加苏佩兰。(钱半至二钱)腹满而痛。加酒炒延胡。(一钱至钱半。)痛甚便秘。加青木香(六分。)酒
炒生川军(钱半至三钱。)若因误下而热邪内陷。中气受伤。愈加胀满。热虽不止而右脉虚小者。小陷胸合枳
实理中汤。(栝蒌仁四钱、姜半夏二钱、姜炒川连一钱、小枳实一钱拌炒生晒术一钱、米炒潞党参一钱、炒干
姜五分、炙黑甘草三分。)若右脉坚大。重按沉滞有力。便秘已五六日。脐下按之痛甚者。此为大肠气郁而实
也。当用大承气汤急下之。虽然。脏性有阴阳。宿食亦有寒热。如其人胃素虚寒。寒食结而不化。右脉反涩滞
伏结。身虽热而两足反冷者。必兼温中疏滞。神术汤加减为主。如其人胃素强盛。宿食不久化热。右脉多洪盛
滑数。身壮热而胸膈烦闷者。必兼清中疏滞。调中饮加减为主。(小枳实、姜炒川连各一钱、六神曲、炒楂肉各二
钱、真川朴、广橘红各八分、青木香汁两匙、生萝卜汁一瓢同冲。)若过用消克伤胃。其证自利肢厥。胸膈痞
满。按之不坚不痛。时胀时减。右脉始虽浮大。久按渐转虚小者。必兼温和脾胃。白术和中汤为主。总之右脉
滑盛。手足温和者易治。右脉短涩。四肢逆冷者难疗。此为外感夹食之总诀。
【廉勘】傅学渊曰。凡外感病挟食者颇多。当思食为邪裹。散其邪则食自下。若杂消导于发散中。不专达
表。胃汁复伤。因而陷闭者有之。说与俞氏符合。然亦不可尽拘。凡治外感夹食。先辨舌苔。挟食者苔必白
浓。根兼黄腻。或黄白相兼而必浓。次察胸脘。挟食者胸脘必痞满。且必拒按。按之坚痛。虽舌赤神昏。但胸
下拒按。即不可率投凉润。及早用苦寒。发表药中。必参以辛开之品。轻则葱、豉、橘、蔻。重则枳、朴、
蒌、薤。始有效力。虽然。伤寒为外感通称。凡勘夹食证治。不但四时有异。即四方风土。亦各不同。如西北
高原。病多风寒。东南卑下。病多湿热。即四季之中。亦有暴冷暴暖。久晴久雨之各殊。风寒风热。不少变迁。
寒湿温燥。常多间杂。虽同一夹食。而感症不同。治法亦异。就余所验。凡有外感。胃肠中气。即不
健运。不必伤于食也。特伤于食者。多而尤甚。故余治外感夹食。必先辨其病因。因于风寒者。荆
防楂曲汤加减。(荆芥防风各钱半、苏叶梗二钱、苦桔梗一钱、建神曲三钱、南楂炭二钱、莱菔子钱
半拌炒春砂仁六分、伤面食、加焦麦芽钱半、伤饭食、加焦谷芽二钱、伤酒、加生葛花一钱、枳 子
三钱、伤瓜果冷食、加公丁香七支、清化桂二三分、黑炮姜五分、方载陆九芝先生《世补斋》。)因
于风热者。葱豉桔梗汤加枳壳为主。或陆氏桑薄银翘汤加减。(冬桑叶钱半、苏薄荷八分、济银花钱半、
青连翘二钱、光杏仁三钱、广橘红一钱、生枳壳一钱、苦桔梗八分、生甘草四分、鲜淡竹叶三十片、
目赤加滁菊花、夏枯草各二钱、颐肿、加鲜大青、天葵草各三钱、牙疼加谷精草二钱、北细辛二分、
白知母三钱、喉痧加牛蒡子钱半、用水芦笋二两、青箬叶一两、煎汤代水。)因于湿温者。三仁汤加保
和丸。(光杏仁、生苡仁各三钱、蔻末六分拌滑石四钱、姜半夏钱半、真川朴一钱、丝通草、淡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