矾冷水调服二三钱
者。有以油纸点照。视背上有红点处皆 之者。总欲使腠理开通。气血畅达之意耳。其
脉多伏。即不伏亦浑浑不清。或细小紧涩。或紧劲搏指。中带促结。皆是阴匿阳伏之象
。不可误认阴寒而投热药。亦勿以腹痛足冷而与温药。若见面青唇黑。脉劲搏指。厥逆
喘促。多不可救。王晋三着古方选注。中有论痧一则。谓痧者。寒热之湿气。皆可为患
。轻则胃脘气逆。胀满作痛。甚则昏愦欲死。西北人以杨柳枝蘸热水鞭其腹。谓之打寒
痧。东南人以油碗或油线。刮其胸背手足内 。谓之刮瘀。以瓷锋及扁针。刺舌下指尖
及曲池委中出血。谓之 痧。更服神香散(公丁香、白豆蔻各七粒、为末、清汤调下
、如小腹痛者、加春砂仁七粒。)以治寒湿痧胀。益元散(滑石六钱、生甘草一钱、辰
砂一钱、为末、每服三四钱。)以治湿热痧胀。均有神功。是皆内外兼治以泄其气。则
气血得以循度而行。其胀即已。非另有痧邪也。近世俗医。另立痧科。凡见腹痛胀满。
烦闷不安。咸谓之痧。惟欲自炫其术。反戒患家勿轻用药。殊堪捧腹。合观三论。右陶
因龚云林青筋之说。而着痧胀玉衡。名状甚多。而痧之证治乃备。路玉分臭毒番痧为
二。谓恶毒疠气。甚于秽浊。晋三辨痧即外邪骤入。阻塞其正气。气血失循行之道。而
痧之病理益明。
【廉勘】宋明时诸前哲。及前清国初石顽老人。痧皆作沙。其说有三。一谓溪砾中
沙虱射人之毒瓦斯。一谓沙漠中恶毒之异气。一谓尘沙中臭秽之恶气。故其病有沙涨沙秽
之名。后贤以其为病。乃加 焉。窃谓麻疹之俗称。亦名曰痧。未免彼痧与此痧相混。
不如遵宋张季明医说。仍书沙证。较为典雅。若以其执沙刮沙之后。皮肤现红点或紫黑
点者。故名曰痧。则凡皮肤不现痧点者。抑又何说。其实即系各区之地方病也。故又有
翻挣龌龊之别名。其俗名约有百数十种。较古今风病伤寒为尤繁。类皆见形取名。并无
坚义。而于病因病理。反多缺而不讲。王晋三所谓俗医自炫其术是也。余于沙秽一症。
历经实验。三十余年来。确知沙之为病。赅夏秋杂感而统称之也。就予所见。可先分为
两大端。一凡无传染性者。曰恒沙。一凡有传染性者。曰疫沙。于恒沙中。又分
为湿秽暑秽两种。再辨其所夹何邪。或夹气郁。或夹血瘀。或夹食积。或夹痰水。审其
因而治之。疫沙乃一种中毒性之急证。虽证有阴阳之别。而其受恶菌之毒则一。前哲名
病曰中恶。见证曰青筋。早已表明疫沙之病因病状。而王清任谓疫邪吸自口鼻。由气管
达于血管。将气血凝结。初得病时。宜即用针刺尺泽穴出紫黑血。使毒瓦斯外泄。一面以
解毒活血之药治之。则更发明疫沙治法之正的矣。就余所验。外治除提刮针刺诸法外。
先用飞龙夺命丹(辰砂二钱、明雄黄、灯心灰各一钱、 人中白八分、明矾、青黛各五
分、梅冰、麻黄各四分、真珠、牙皂、当门子、硼砂各三分、西黄二分、杜蟾酥、牙硝
各一分五厘、金箔三十页、十六味各研极细、合研匀、玻瓶紧收。)少许。吹鼻取嚏
。即嚏者轻。无嚏者重。即以阿 呢哑水(按∶即氨溶液)搐鼻。兴奋神经。次用绛雪
(辰砂、牙硝各一钱、明雄黄、硼砂各六分、 礞石四分、梅冰、当门子各三分、金箔
五页各研极细、再研匀、治温疫急沙、及牛马羊瘟、以少许点其眼、喉痹牙舌诸病、
汤火金石诸伤、均搽患处。)点两眼角。刺激神经。此皆开泄其血络机窍之气。为外治冲
锋要法。又次用鸡子白对品生麻油入雄黄末调匀。以头发团蘸药遍擦周身。既可解毒。
又除表热。此亦引毒外出之良法。若中寒阴沙。莫妙于回阳膏(生香附一钱八分、或用
吴茱萸亦可、公丁香一钱二分、上桂心八分、倭硫黄五分、当门子四分、五味共研极细
、每用二三分。)安入脐中。外以膏药封之。一时病即轻减。惟口渴苔黄。二便俱热者
。虽见肢冷脉伏。亦勿妄贴此膏。更张其焰。内治方药。虽以芳香辛散之剂。开闭逐秽
。活血通气为正法。然亦有别。如猝中阴性恶毒者。莫妙于苏合香丸(苏合香、安息香
、广木香各二两、犀角、当门子、梅冰、生香附、明乳香、上沉香、公丁香、冬术各一
两、共研极匀、蜜丸、作二百丸、辰砂为衣、蜡匮、临用去蜡壳、薄荷灯心汤、磨汁服
。)及太乙紫金丹(川文蛤、山慈菇各二两、大戟、白檀香、安息香、苏合油各一两五
钱、千金霜一两、明雄黄、琥珀各五钱、梅冰、当门子各三钱、十一味各研极细、再
合研匀、浓糯米饮杵丸、如绿豆大、飞金为衣、每钱
许、开水调下。)猝中阳性恶毒者。莫灵于诸葛行军散(西黄、冰麝、珠粉、硼砂各
一钱、明雄黄八钱、火硝三分、金箔二十页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