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成一碗、去渣温服)。主之。
(三)水火互结。下利口渴。小便不利。咳逆干呕。心烦不得眠。舌本绛而苔白薄。脉
左沉细。按之搏数。右反浮大虚软。此水阴随热下注。郁火反从上冲。仲景所谓少阴病
。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是也。治宜滋水泄火。猪苓汤、猪苓三钱、陈阿胶钱
半(烊冲)赤苓、泽泻各二钱、飞滑石三钱、加辰砂染灯心(三十支)、童便(二钟
冲)、枇杷叶(去毛、抽筋、五钱)等主之。
\x(辰)邪传厥阴。亦当分手足二经。\x手厥阴为包络。内含胆火。主行血通脉。
足厥阴为肝脏。下含肾水。主藏血活络。内经虽云厥阴之上。风气治之。然包络挟胆火
发动于上。则为热风。肝气挟肾水相应而起。则为寒风。火性热。水性寒。故其证最多
寒热错杂。阴阳疑似。约计之则有四。(一)外寒内热。厥则但指头寒。热则微觉烦躁
。默默不欲食。渴欲饮水。微热汗出。小便不利。舌苔浅黄薄腻。或正黄带微白。脉右沉滑搏
指。左微弦而数。此外虽厥而里有热。仲景所谓厥微热少。数日小便利。色白者热除。
遂欲得食而病愈是也。法当辛凉泄热以利溺。新加白虎汤主之。若厥而兼呕。胸胁烦满
。热利下重。继即便血。甚或圊脓血。舌紫苔黄。脉寸浮数。尺弦涩。此包络挟胆火而
肆虐。仲景所谓厥深热亦深。内经所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阴络伤则血下溢是也。法
当凉血清肝以坚肠。加味白头翁汤主之。(二)内寒外热。下利清谷。汗出肢厥。身有
微热。面少赤。或郁冒。舌苔青滑。脉沉而迟。此阴多阳少。肝挟肾水之寒而肆发。仲
景所谓面戴阳。下虚故也。急急温通回阳。通脉四逆汤主之。(三)下寒上热。热在膈
脘。水在肠中。心下痞硬。嗳腐食臭。腹中雷鸣下利。医误吐之。遂致水食入口即吐。
复认作热结旁流。更逆以下。从此下利不止。舌苔黄白相兼。脉弦而涩。此寒格于下。
热拒于上。火逆水泻之错杂证也。当清上热开寒格为君。佐以益气健胃。先与生姜泻心
汤去甘草。(生姜汁一小匙、冲、干姜六分、姜半夏三钱、川连八分、青子芩钱半。米
炒潞党参二钱、大红枣四枚劈)加淡竹茹(三钱)枇杷叶(五钱,去毛筋炒黄)。止其吐
。继与乌梅丸。(乌梅肉三十个、干姜一两、川连一两六钱、细辛、淡附片、桂枝、川
柏、潞党参各六钱、炒川椒、当归各四钱各研细末、加醋与蜜、共杵二千下、丸如
梧桐子大、先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食臭等)。止其利。(四)
上寒下热。水结胸胁。热结在肠。呕吐清水。或吐黄黑浊饮。饥不欲食。食则吐蛔。肢
厥心悸。腹痛热泻。泻而不畅。或便脓血。里急后重。溲短赤热。舌苔前半白滑。后根
黄腻而浓。脉右弦迟。左沉弦数。此寒格于上。热结于下。水逆火郁之错杂证也。法当
先逐其水。蠲饮万灵汤主之。继则清肝泄热。加味白头翁汤主之。
\x以上太阴。少阴厥阴。各脏变证。皆伤寒邪从水火合化之传变也。\x
就予所验。凡太阳伤寒。其邪有但传少阳阳明而止者。有不传少阳阳明。越传三阴者。各随其人之
体质阴阳。脏腑寒热。从火化者为热证。从水化者为寒证。从水火合化者。则为寒热错
杂之证。医者能审其阴阳盛衰。寒热虚实。为之温凉补泻于其间。对证发药随机应变。
心灵手敏。庶可以治伤寒变证矣。若拘守朱南阳传经为热。直中为寒。则执一不通。活
人者适以杀人。良可慨焉。
【秀按】此节论伤寒传变证。抉择原论之精华。补助仲景之缺略。发明火化、水化
、水火合化三端。独出心裁。非经验宏富者不能道。学人当奉为准绳。
【廉勘】四时皆有伤寒。惟冬三月乃寒水司令。较三时之寒为独盛。故前哲以冬月
感寒即病者。为正伤寒。非谓春夏秋并无伤寒也。医者苟能求原确实。辨证清楚。用药
自不泥于时令矣。所最误人者。一切时感证。古人皆谓之伤寒。遂致后世只知伤寒。且
但知温散发汗。若温热暑湿诸病。随时感发。并不由于风寒诱起者。自当辛凉开达。芳
淡清化。对病定方。奈医家病家。无不通称曰伤寒。一见此等方药。即斥为凉遏。世俗
竟成为习惯。以致冤死载涂。不得不归咎于创始者之定名失实也。至循经传递。太阳由
阳明而少阳。而太阴。而少阴。而厥阴。自临证经验以来。千万人中实无一人。无怪南
方无真伤寒之说。若照俞氏所论。经验上数见不鲜。可谓知所取舍。不为古人所欺。但
予犹有怀疑者。伤寒一证。轻则用葱白香豉汤加味。重则用苏羌达表汤加减。或用麻黄
汤减其用量。往往一汗即解。热退身凉而愈。何至于缠绵床席。传变有如斯之多。变证
轻重如斯之不一耶。推原其故。半由因循失治。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