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吾绍颇多。
【治】内经云。善治者。治皮毛。又曰。因其轻而扬之。宜以辛散轻扬法。疏达皮
毛。葱白香豉汤主之。
鲜葱白 五枚(切碎) 淡豆豉(三钱) 鲜生姜(一钱,去皮)
上药用水碗半。煎成一碗。去渣热服。覆被而卧。俄顷即微微汗出而解。忌酸冷油
腻数日。自无传变。
【秀按】此例。创自元丹溪翁。继起者明王氏肯堂。今则惟俞君根初矣。宜古宜今
。简要不繁。后学当奉为
圭臬。案语以文言道俗。罗罗清疏。方则出自外台秘要。最切时用。
【廉勘】四时猝然感冒者。为小伤寒。叶氏云。当视其寒暄。或用辛温。或用辛凉
。要在适中。惟照此立案开方。最为简要。吾侪可作立方程序。临床医典。不必趋异求
新。
【荣斋按】此所谓“小伤寒”,其实就是普通感冒症。既然身不发热,似乎不能称
做伤寒?不过,摆在眼前的虽是“小病”,但也可能发展到“大病”。所以何廉臣先生
在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曾提出∶“冒风,即鼻伤风也。病患每视为微疾,多不服药,不
避风寒,不慎饮食;必至咳逆痰多,胸闷胃钝,或身发热,而成肺病”。防患未然,提
高警惕,是作者引起人们重视“普通感冒”的一个提示!因而把它称作“小伤寒”。又
此症用程钟龄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八钱,陈皮四钱,甘草三钱;
共研细末,每用三钱,开水送下,一日二三次。)极有疗效。据叶橘泉丹方会报第十五
期王聘贤实验报告说∶“鄙人用此方研细末于临卧时用姜、葱汤送下,大有殊功。且昼
服不如夜服(盖被睡眠)之功效来得可靠。近来施用治愈者,指不胜屈;有一服即愈者
,最多两三服必全愈。”
又按∶这里所订病历(因、证、脉、治四项),在当时确是一个合理化的处方程序
。不过,它说脉部分,多数引用经文以印证脉象,各篇一律,仿佛从前的注疏文本,但
求合式,不考虑到应用方面;以这样注疏模式来解说脉象,是否可能反映出当前病情?
是否可能推断出过去病因?我认为多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这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我们只要能够理解贯串整个脉象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主导脉搏的动力;懂得了脉的原
理,脉的形象,脉的主病,然后以脉理来推勘病理,以病理来印证病状,进一步再以脉
象来判断病情;我们的认识,就可以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如果仅凭脉象来判断
病情,而忽略了病理和脉理的连贯性,“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
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引实践论原文)。下面各节脉象记录,我们都应该以
明确的理智去运用它,否则是不能贯彻到实际任务中去的。特述于此,以概其余。



<目录>第七章・伤寒本证

<篇名>第二节・大伤寒

属性:(一名正伤寒。张仲景先师但名曰伤寒。)
【因】立冬后。严寒为重。春夏秋暴寒为轻。触受之者。或露体用力而着寒。或脱
穿衣服而着寒。或汗出当风而着寒。或睡卧傍风而着寒。故张长沙伤寒序例云。伤寒多
从风寒得之。
【证】头痛身热。恶寒怕风。项强腰痛。骨节烦疼。无汗而喘。胸痞恶心。舌多无
苔而润。即有亦白滑而薄。甚或舌苔淡白。
【脉】左浮紧有力。右多浮滑。浮则为风。紧则为寒。有力而滑。则为表寒实象。
此太阳经表证标病也。
【治】法当辛温发表。使周身汗出至足为度。遵内经寒者温之。体如燔炭。汗出而
散之法。苏羌达表汤主之。妇女宜理气发汗。香苏葱豉汤主之。小儿宜和中发汗。葱豉
荷米煎主之。若发汗不彻。表寒虽散。而水郁在里。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
甚或短数淋沥。舌苔纯白而浓。脉左弦滞。右浮弦而滑。此水蓄膀胱。太阳经传里证本
病也。法当化气利水。苓术二陈煎治之。张氏五苓散。(生晒术一钱、浙茯苓四钱、猪苓
二钱、泽泻二钱、官桂五分、共研细末、每服三钱、广皮一钱、生姜二片、泡汤调下。
)亦可收效。虽然伤寒一证。传变颇多。不越乎火化、水化、水火合化、三端。从火化者
。多少阳相火证。阳明燥实证。厥阴风热证。从水化者。多阳明水结证。太阴寒湿证。
少阴虚寒证。从水火合化者。多太阴湿热证。少阴厥阴寒热错杂证。试举各经腑脏形证。
以印证化生之病。大抵吾绍患伤寒者。火化证多于水化。水火合化者亦不鲜。
\x(甲)邪传少阳经证。\x寒热往来。两头角痛。耳聋目眩。胸胁满疼。舌苔白滑
。或舌尖苔白。或单边白。或两边白。脉右弦滑。左弦而浮大。此邪郁腠理。逆于上焦
少阳经病偏于半表证也。法当和解兼表。柴胡枳桔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