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者。有加杏仁、童便者。有加生地、生姜、童便者。有加葳蕤、羚角、人参者。对证
选用。投无不效。
新加三拗汤 宣上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带节麻黄(六分) 荆芥穗(二钱) 苦桔梗(一钱) 金橘饼(一枚) 苦杏仁(一钱半) 苏薄荷(一钱)
生甘草(五分) 大蜜枣(一枚)
【秀按】太阳经为一身之外卫。主皮毛。而皮毛又为肺之合。故足太阳与手太阴二经之病。往往互见。如
《伤寒论》头痛恶寒。固太阳经症。鼻鸣而喘。即肺经症矣。此以麻黄汤去桂枝为君。而麻黄留节。发中有收。苦
杏仁留尖取其发。留皮取其涩。略杵取其味易出。甘草生用。补中有散。三味与仲景法相拗故名。俞氏佐以
荆、薄疏风。桔、甘宣上。使以橘饼、蜜枣。辛甘微散。变仲景峻剂为平剂。以治风伤肺、寒伤太阳、头痛恶
寒、无汗而喘、咳嗽白痰等证。效如桴鼓。可谓屡用达药。善于化裁者矣。
【荣斋按】“达药”二字,出南齐《褚氏遗书》,见《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总论。它的意义,大概是指唤得应,
拿得稳的药物。
麻附五皮饮 温下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麻黄(一钱) 淡附片(八分) 浙苓皮(三钱) 大腹皮(二钱) 细辛(五分) 新会皮(钱半) 五加
皮(三钱) 生姜皮(一钱)
【秀按】此以仲景麻附细辛汤。合华元化五皮饮为剂。君以麻黄。外走太阳而上开肺气。臣以辛附。温化肾
气。佐以五皮。开腠理以达皮肤。为治一身尽肿。化气发汗之良方。
【廉勘】麻黄虽为发汗之峻品。而用于水肿证。其力较减。其性反缓者。以水气抵抗之力大也。妙在下行之
性。又能利溺。故前哲于水肿证。多用麻黄者以此。惜世俗无普通医识。辄畏麻黄如虎。致良药见弃。良可慨
焉。但必须先煎数沸。掠去浮沫。以减麻烈之性。庶无流弊。
小青龙汤 化饮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载《伤寒论》
麻黄(八分) 姜半夏(三钱) 炒干姜(八分拌捣五味子三分) 川桂枝(一钱) 北细辛(五分) 白
芍(一钱) 清炙草(六分)
【秀按】风寒外搏。痰饮内伏。发为痰嗽气喘者。必须从小青龙加减施治。盖君以麻、桂辛温泄卫。即佐以
芍、草酸甘护营。妙在干姜与五味拌捣为臣。一温肺阳而化饮。一收肺气以定喘。又以半夏之辛滑降痰。细辛
之辛润行水。则痰饮悉化为水气。自然津津汗出而解。若不开表而徒行水。何以解风寒之搏束。若一味开表。
而不用辛以行水。又何以去其水气。此方开中有阖。升中有降。真如神龙之变化不测。设非风寒而为风温。麻
桂亦不可擅用。学人宜细心辨证。对证酌用也。
【加减法】渴者去姜半夏。加天花粉三钱。喘者去麻黄。加苦杏仁三钱。小便不利。少腹满者。重加茯苓六
钱。误饮冷水。寒与水相搏。其人噎者。再加淡附片一钱。但咳而不上气。脉右浮滑者。去桂枝芍草。加川朴
钱半。苦杏仁三钱。生石膏四钱。淮小麦三钱。咳而上气。喉中作水鸡声者。亦去桂枝芍草。加射干二钱、款
冬花(三钱) 紫菀(四钱) 大枣(二枚)。如汗解后。肺有支饮而呕者。去麻、桂、白芍。加浙茯苓四钱。饮去呕止。
其人形肿者。加苦杏仁三钱。如胃热上冲。面热如醉者。加酒炒生锦纹一钱。如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右浮
滑。心下有水而肺胀者。原方加石膏八钱。
越脾加半夏汤 蠲痰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载《金匮要略》
蜜炙麻黄(一钱) 姜半夏(四钱) 鲜生姜(一钱) 生石膏(四钱) 生粉 甘草(八分) 大黑枣(四枚泡
去皮)
【秀按】外感风寒。激动肺脏痰火。发为喘嗽。目突如脱。右脉浮大者。则以越脾加半夏汤为正治。方用麻
黄、生姜开表为君。以辛散外来之风寒。石膏清里为臣。以寒降上逆之肺火。妙在姜半夏之辛滑涤痰。以开肺
气之壅塞。使以草枣。滋补中气。缓和诸药。俾肺窍中之痰涎净尽。则火无所根据傍而自出矣。此为辛散风寒。
整肃痰火之良方。
【荣斋按】程钟龄说∶“汗者,散也。《经》云∶‘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是也。又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
然有当汗不汗误人者,有不当汗而汗误人者,有当汗不可汗而妄汗之误人者,有当汗而汗之不中其经,不辨其
药,知发而不知敛以误人者,是不可以不审也。何则?风寒初客于人也,头痛发热而恶寒,鼻塞声重而体痛;
此皮毛受病,法当汗之。若失时不汗,或汗不如法,以致腠理闭塞,荣卫不通,病邪深入,流传经络者有之,
此当汗不汗之过也。亦有头痛发热与伤寒同,而其人倦怠无力,鼻不塞,声不重,脉来虚弱,此内伤元气不足
之症;又有劳心好色,其阴亏损,内热晡热,脉细数而无力者;又有伤食病胸膈满闷,吞酸嗳腐,日晡潮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