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斜内向寸者,必先外越,乃折而内向上寸也。

  三阳满溢,即内经身热之类也。

  (四)脉经曰:

  从尺邪入阳明者,大风寒热也。(大风厉风,亦曰寒热。详见风论)邪入少阴者。

  女子漏下赤白,男子溺血,阴痿不起,引少腹疼,是正气虚则内曲,邪气实则外曲也。

  (五)扁鹊脉法曰:

  外句者,久菀病

  内卷者,十日以还,

  是又以内曲外曲,分食积之新久也。

  大抵脉之曲者,皆因于积,而又中气虚也。

  偏于热多则外撑,偏于寒多则内倚。

  (六)尝诊一妇,病胃脘痛,过服泄气之剂,右脉内倚,藏于筋下,左手弦劲,问之曰左腹素有块也,用温元补中二剂,而脉复常。

  【十四】脉有无数细丝

  (一)此痰脉也,气过指下,似觉拖带粘涎,宛然中有无数细丝,此心包络,与肺胃之有痰也,必有嘈杂恼侬,呼吸不利之证。

  (二)若平人常见此脉,且兼洪弦,又贪厚味,多房室,身肥、项短、时觉骨节不便,胸膈不舒,眼目少神,梦寐不安,久必有类中风证,此脉形势,介在滑嬷间,而实不可以滑婷也。痰多气弱,故其形似滑,而其势甚嬉病

  (三)王叔和:以系水交驰为死脉,真阳尽,而脉中津液,悉化为痰也。系水者,悬水多股,即无数细丝,其丝忽断忽续而不聚,故遂主死矣。

  (四)又有风驰脉,其气冲指而过,如大风驰骤状,此血虚而痰火相抟也,宜补血化痰主之。

  【十五】脉有变易无定

  (一)虚损久病,脉象早晚不一,时迟时数,时大时小,甚至起坐之间,举手换诊,亦有改变,此由元气不能自主,或痰饮尸疰所为。

  (二)易思兰曰:久病气虚,早晚脉同,虽危可疗。

  (三)韩飞霞曰:重大之病,一日三脉多变,难治沉苛。日日脉不移,亦难治。

  (四)脉经曰:左手寸口,乍大乍小,朝来浮大,暮夜沉伏,住来无常者,榆叶枯落而死,

  (五)慎柔曰:痨瘵脉,酉戌时洪盛,寅卯时细弱者,阳气虚陷也,忌用苦寒,当助阳以复其寅卯之位,微加泻阴火而已,此皆虚劳鬼疰之类。

  (六)此外更见有两种:

  一种妇人,初孕一二月内脉来忽大忽小,忽如病危,忽如无病,其证亦时而逼急欲死,时而舒畅如常也,

  一种血虚内躁之体,火灼于内,湿闭于外,阴阳升降失度,腠理开合不时,心常懊侬,身常瘾疹,上下往来,游移无定,其脉或寸大尺小,或寸小尺大,或左盛右弱,或右盛左弱,长短浮沉,逐日变易,连日诊之,无一同象,凡遇此脉,即宜细心察神审证,或是燥火内燔,或巳尸气内伏,一当养阴宣阳,一当理血杀虫也。

  (七)大抵脉象无定,在困病,为阴阳之不交,在平人,为血气之不和,当求所以不交不和之故而治之。

  【十六】脉有起伏中途变易

  旧说脉之浮沉不同者,不过浮大沉小,浮小沉大,浮滑沉妫浮娉粱而已。未有于起伏之间,察其中途变易者也,近来诊视,曾见有两种脉:

  (一)一种其气之初起,

  一、自沉分而至于中也,滑而踊跃有势,

  二、及至中分,忽然衰弱无力,缓缓而上至于浮,形加泥浆,

  三、其返也,亦自浮缓缓而下于中,由中至沉滑而有势,轻按重按,指下总是如此,四、其证身体困倦,终日昏迷,似寐非寐,心中惊惕,恶闻人声,目畏光明,面带微热,四肢微冷,不饥不欲食,但口渴索饮不止,

  五、此卫湿营热,风燥在肺,痰热在胃也。身中伏有湿邪,而又吸受亢燥之新邪也,以:

  防风、果本、通卫阳,驱表湿。

  紫苑、白薇、杏仁、蒌皮,宣泄肺中浊气。

  焦查、竹茹、段石膏、段瓦楞子,降涤胃中热痰。

  兼以自芍清肝。

  天竹黄清心而神清气爽,身健胃开矣。

  (二)一种脉气正与此相反,

  一、其初起:自沉而中也,艰嫔倭Γ由中而浮也,躁疾如跃。

  二、其返也:亦由浮而疾下于中,由中而沉,迟弱无势,轻按重按,指下总是如此,其人嗜好洋烟,饮食不强,阴痿不起,此表分病而里有痰饮。又上虚热,下虚寒也,治法当疏中温下。

  三、此二脉者,皆古书所未言也,岂真古人未见此脉哉,见之而词不能达,徒以浮滑沉妫浮数沉迟了之,不知浮沉之间,迟数不能有二,滑娓髯圆煌,与此之起伏中变者迥别也,故凡着医案,于脉证曲折处,必不惮反复谢妫方能开发后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