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退,但局部条索同前。前方去黄芩,甘草,加地龙15克,泽兰叶12克继服。10月17日

(三诊):疼痛已止,条索变软,无触痛,缩短至20厘米。方药如下:三棱9克赤芍9克莪术9克半夏9克元参18克炒山甲15克连翘15克生芪15克鸡血藤18克云苓12克红花9克炒僵蚕9克桃仁9克归尾9克酒军3克升麻9克10月31日

(四诊):条索基本消失,按之已不明显。改服活血主力丸,每早服5丸,八珍丸,每晚服2丸,以巩固疗效。(《房芝萱外科经验》)

【评按】此案诊为左上肢浅静脉炎,局部条索状,皮肤潮红,左前臂微肿。中医辨证属湿热凝结,血瘀阻络。由于湿热证现于外,单用活血化瘀则病本难除,故治以双管齐下,清热利湿、活血散结并举。从方药分析,首诊时清热利湿居主导地位,其中银、翘、公英、茵陈等用量较大。俟痛止,肿消、潮红退,改用活血、调补气血法以竟全功。案中在掌握祛邪扶正的分寸和步骤方面,较为得体。

(二十七)手术后合并症

例一周××,男,74岁。病历号:2837。患者于1961年8月21日下午5时许,突感恶寒发热,随即伴有阵发性腹痛,局限于右上腹部,恶心呕吐,吐出物为食物残渣,鲜黄色稀软便一次,于次日下午皮肤出现明显黄疸,意识稍有朦胧,体温39.3℃,淋巴11%。大小便检查无异常。西医诊断为急性胆囊炎,于24日下午四时半在局麻下作胆囊造瘘术。术后至次晚八时,尿总量不到5毫升,患者处于半昏迷状态,呼吸深而速,脉搏70~80次/分。血压95~75/50毫米汞柱,巩膜发黄,心肺无特殊异常,腹略胀满,肠鸣正常,膀眈区呈鼓音,血液检查:白细胞20,900/立方毫米,中性89%,嗜酸性1%,淋巴10%,红细胞311万/立方毫米,血色素9.5克,血钠279.2毫克%,非蛋白氮112毫克%,二氧化碳结合力24.6容积%。白手术后即开始输液、输血,以纠正酸中毒及调整电解质平衡,但仍无排尿;又曾经二侧肾囊奴佛卡因封闭及针灸等治疗,均未见效果。自膀胱导尿,亦未排出尿液。乃于8月25日晚请中医会诊。会诊记录:患者神智时或昏沉,喃喃自语,周身及两目如橘黄色,口有秽味,身有微热,四肢发凉,全身浮肿,时出冷汗,小便已二日未解,大便不通,面色稍赤,口干舌燥,脉滑无力,舌苔白腻而垢、中心黄黑。辨证:肝胆湿热未清,因年迈体虚,以致湿热弥漫三焦,入窜心包,有正不抗邪之势。治法:养阴补血,滋肾通关。方药:西洋参麦冬当归各9克白芍30克大生地、天花粉各15克钗石斛、川贝、益元散(包)各12克炒知母、黄柏、枯芩、车前子(包)、全栝蒌、丹皮各9克茵陈、银花、赤苓各15克紫肉桂0.9克为引,煎服2剂。于当晚10时眼药后,至次日晨5时许,尿量达500毫升;至上午10时许,尿量达900毫升。尿常规:比重1.015,反应酸性,蛋白(+),糖(一),镜检:上皮细胞少许,白细胞1~2/高倍,红细胞0~1/高倍。至8月27日晨尿量多达3600毫升/日,病人神智清醒,诉有饥饿感,要求进流质饮食,血液检查:非蛋白氮67毫克%,二氧化碳结合力32.3容积%,血钠290.8毫克%,病情有明显好转。8月27日下午复诊:发热已退,黄疸渐消,精神亦有好转;尿量正常,尿常规检查已无异常,脉滑数,舌苔稍黄。拟再进清热利湿,调补气血之品。在原方上去肉桂、黄柏、丹皮、车前、枯芩、益元散、栝蒌,加北沙参18克、地骨皮9克、蒲公英15克,再服二剂后,一般情况好转,尿量正常,血压120~130/70~80毫米汞柱,各项血液检查结果亦已接近正常。

(关幼波治验,危北海整理:医案选录――手术后无尿症一例,《中医杂志》7:27,1962)

例二李××,已婚,女,50岁。因上腹部疼痛4天,于1958年6月21日,急诊入北京××医院。患者十余年来,常有上腹疼痛,泛酸,服苏打后而缓解,疼痛多与饮食有关,近四日上腹部疼痛复作,以两肋缘为甚,入院前一日,疼痛加重,持续不解,大便两日未行,小便如常。既往史从略。一389一检查:急性病容,痛苦表情,皮肤无黄疸。头部器官阴性,颈软,心肺(一),腹壁普遍板硬,井有压痛,肝脾不易触及,膝反射存在。血压100/20毫米汞柱,血象正常。临床诊断为胃穿孔,合并腹膜炎。入院后施行手术,术后尿闭,呈半昏迷,肌肉抽动,非蛋白氮150毫克%,乃请中医会诊。患者神志欠清,时而躁动,手抽肉颤,尿闭,脉细肢凉,乃用真武汤加减,回阳利尿。药用西洋参、杭芍、白术、云苓、炮附片、生苡米。一剂后,能自排小便,四肢渐温,肉颤筋惕亦止。二诊时用红人参、白术、茯苓、车前子、牛膝、泽泻、苡米、玉竹,经过三诊之后,诸证好转,血压恢复正常,非蛋白氮降至37.5毫克%,后痊愈出院。(《岳美中医案集》)

例三孙××,女,52岁。因子宫颈癌,手术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