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

三、妇产科病类医寨

(一)月经先期、后期

例一王女,平素经先期,掌心热,阴虚肝热不能藏血也。地黄12克牛膝9克山药9克萸肉9克阿胶9克丹皮9克泽泻9克赤苓9克车前子12克炒续断9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5克

(《章次公医案》)

例二李xx,女,27岁。初诊日期:1972年5月19日。主诉:月经后错、行经腹痛二年余。现病史:1970年底开始月经后错8、9天,色黑紫有血块,经行小腹疼痛,下肢瘦软。结婚1年多未孕,测基础体温为单相型,西医诊断为无排卵性月经,妇科检查,子宫前倾前屈,大小、活动均正常。苔薄白,脉细缓。辨证:血虚肾亏,下焦寒冷。治法:养血补肾,温暖下焦。方药:当归9克炒白芍9克川芎3克熟地12克覆盆12克菟丝子12克山药15克巴戟天9克荔枝核9克7月5日复诊时称:于5~6月间共服上方20剂,6月27日行经,血量增多,基础体温为双相,说明已有排卵现象,月经周期正常,量中等,色正,血块减少,无腹痛。

(《刘奉五妇科经验》)

例三陈××,女,39岁。1973年5月24日初诊。1963年起月经后期,40余天一行,经量涩少,历程三天,伴有凝块,每行经前一、二天自觉寒热,腹痛恶心。现月经逾数天未行,寒热又作,少腹疼痛,腰酸,脉细弦,舌质淡,苔薄白。辨证:厥阴气滞,寒温不化,营卫不调。治法:和血调营。方药:毛柴胡4.5克小桂枝6克

(后入)枯黄芩6克泡吴萸4.5克北干姜4石克香藁本6克元胡索9克煮半夏9克秦当归6克(后入)川芎6克淡茯苓12克京丹参12克。次诊:服3剂后,于5月30日月经来潮,量中等,未见寒热,今值经行第三天,少腹微痛,舌脉如上。上方加苏梗4.5克,香附9克,服3剂后,观察三个月,经期均无寒热发作。

(《孙浩铭妇科临床经验》)

【评按】月经先期多热,后期多寒。热证以清热凉血为主,寒证以温经为大法。

例一月经先期,章氏抓住“掌心热”的症候特点,诊为阴虚肝热,故治以滋阴补肝法。

例二为月经后期,常错后八九天而经色黑紫、有血块,西医诊为无排卵性月经。刘氏诊为血虚肾亏,下焦虚寒,治以养血补肾,温暖下焦法。方治标本兼顾,最后获得月经期正常

(有排卵)的满意效果。

例三月经后期兼有寒热,少腹痛,腰酸,诊为厥阴气滞,寒湿不化,营卫不调。治以和血调营,温寒行气。其方治即滑伯仁所说的“辛散苦温血药”对经行愆期和经前、经行寒热均有良效。清・宝辉认为:用行气药于散寒方中,其效倍捷(见《医医小草》)。从例三的治效,大致可以看到这个学术理论的实践性。

(二)痛经

例一林氏,20岁。据云每月经胱,预先胸骨、乳房胀痛,胃呆作呕,纳食不进。经将至,则小腹发剧烈疼痛,面唇脱色。病已三年,经中西医诊治未效。授以行气化瘀法。当归6克白芍6克香附6克延胡6克青皮3克乌药4・5克柴胡3克川楝6克丹参9克桃仁6克牛膝6克嘱于月经前七日,服药至行经时,诸疼如失……。

(《刘铁庵医案》)

例二蔡女正值经行,骤逢拂逆,从此经少而少腹胀痛。古人谓木不条达,正对此等症候而言。全当归9克白芍9克丹参9克柴胡9克云苓12克薄荷尖3克(后下)甘草2.1克生姜3片另:五灵脂、香附、莪术、肉桂各6克研未,每服1.5克。

(《章次公医案》)

【评按】:痛经以月经前后或行经中少腹部疼痛伴有腰酸痛为主症,临床又以气滞血瘀为常见病理。另有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情况,须根据不同的病闺、病理确立治法。

例一为气血瘀滞,肝气郁结,治以行气化瘀疏肝法,是痛经较常见类型的一种治法。

例二以“木不条达”为主要病机,治以逍遥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减以疏肝调经养血,另以四药研未配合治疗,有温经法瘀之功,是为章氏的经验方,此案治法对读者权衡临证用药,颇有启发。

(三)经闭

例一梁××,女,30岁,门诊号:081868初诊(1973年4月3日):患者自述婚前经候正常,婚后因病服药不慎,遂至长期经候失调,初起月经2~3月或6~7月一次,经量或多或少。从1971年5月29日起,月经停止。初以为有孕,未加治疗,后经妇检证实为闭经。曾先后用人工周期法及服中药除痰湿、活血通经之剂,均未获效。患者闭经后身体渐见肥胖,时有头疼胸闷心跳。脉细弱,舌胖苔白。辨证:精血不足,血虚经闭。治法:滋养精血,调理冲任。方药:柏子仁丸加味。卷柏9克泽兰9克当归尾9克川续断9克淮牛膝9克熟地21克柏子仁15克水煎服3剂。

二诊(4月7日)。患者服药后,觉少腹微疼有经来之兆。继用前法去归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