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虚汗吐下内虚。

实症:或因痰火内实上冲。

表症:或因外感风火遏于上。

内伤:或因色欲过度肾气虚真阳虚而目眩晕。

头重

伤寒有二:

一太阳症恶寒项强头疼不能举,宜发寒邪。

一有异病百节解散而眩运不能运,宜补益真元。

耳症

火闭:火闭者诸经之火塞清道也。

气闭:气闭者肝胆气逆忧郁所结也。

邪症:邪闭者因风寒外感乱荣卫也。

窍塞:窍闭者因损伤或雷炮震伤或患耳伤。

虚症:虚闭者或肾虚或病后或劳倦过度,又肝虚耳目无所闻见如人将捕,又肺虚耳聋少气咽干。

虚实辨:

少壮火盛多实,劳衰无火多虚;

耳闭午前为阳气实,耳闭午后为阴血虚;

耳暴鸣而声大者多实,耳渐鸣而声细者多虚。

口症

口者脾主也,脾和则口知五味

脾病口干(热也)

肝病口酸(热实也)

心病口苦(热也)

肺病口辛(肺气上溢也)

肾病口咸(液上乘也)

胃病口淡口臭(火热上冲也)

胆病口苦咽干也


口糜龈烂皆心肺胃之火盛

咬牙者胃热也

唇焦者多属脾胃热也



风中于卫呼气不入(气得风浮利出而难入也)

热过于荣吸气不出(血得热而壅气乃不伸也)

伤肺则卫气不舒邪壅窍道不利。

损脾胃则营气不升邪塞孔窍不通。

鼻渊者涕浓臭气肺家湿热。

鼻流黄水防风通圣用为良。

鼻流清涕不臭有虚有寒之辨。

鼻流浊涕不干苍耳散主之。



渴症多因汗吐下伤津液胃燥故也。

阳邪入三阴渴:太阴则嗌干;少阴则口燥;厥阴则消渴。

阳邪属热伤津液故渴也。

阳邪入三阳

太阳之渴用用五苓散者水停下焦小便不利也。

阳明之渴用白虎汤者,胃热饮水连连不已也。

少阴寒热往来等症必心烦渴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花粉也。

三消

上消者口渴不止属肺,饮多便常也。(乃心移热于肺)

中消者食入即饥属胃,饮多便赤短。(乃阳明燥火)

下消者饮一溲二属肾,尿先浊混,停久则底有膏液。(乃少阴阴水虚不能制火,阳火虚不能化水也。)

上中二消属热,惟下消兼有寒热房痨,其溺出不臭反甜,此肾土之气下泻及溺,面浮如脂者此肾败而精不禁不治。

齿痛

齿统属肾又分上下。上属胃下属大肠。

牙床红肿属阳明症。

臭烂牙关紧属心胆。

牙根见血不红肿乃肾经虚火上冲。

呃逆

呃逆 气自腹中时逆上冲才发于咽喉,连续数声,其声短促不长。

或胃中实热乃失下而作,宜用凉膈而逐热。

或服寒凉太过胃中虚冷而作,宜温中以除寒。

或胃中痰火上冲逆而作,宜开豁之。

或水气停蓄而作者宜分利之。

或食积壅塞而作者宜消导之。

皆用引而伸之,达而降之,推二逐之。

胸膈不利,呃从胸起者肺胃不和,用杏仁桂枝而润肺。

饱满胀闷,呃从腹起胃气上逆加甘草芍药和胃。辨证汇篇卷三



嗳气者因饱食太急作嗳转食气也。

乃胃气弱而不和,三焦因之失职,故清无所归而不升,浊无所纳而不降,留恋嗳酸作饱胸膈不爽,宜陈皮竹茹汤主之。

哕(附噫)

哕与干呕相似,哕者声浊而长,呕者声短而小,皆有声无物。

胃气本虚汗下太过胃气虚冷,

恣饮冷水水寒相搏胃中寒也,

有热气郁于上塞不通。

噫气者胸间气不得下通,无声无物也。因寒气客胃厥逆上行复出于胃故为噫,有伤食噫气臭也。

呕吐

呕者声物俱有而渐出

吐者无声有物而顿出

干呕者有声无物

干呕辨别

因邪气在胃脘,热气与谷气相并逆上冲胸

太阳汗出而干呕桂枝汤主之。

少阴下利而干呕姜附汤主夏利

厥阴吐涎沫而干呕吴茱萸汤主涎沫,邪去呕自止。

呕者表邪入里里气拒格上逆作呕,故为殃,属少阳宜小柴胡汤。

呕症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