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头面有风冷,传入其脉,令齿龈间津液化为脓汁,血气虚竭,不能荣于齿,故齿根露而挺出。

  卷之二十九 牙齿病诸候(凡二十一论)

  十三、齿动摇候

  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足阳明之脉又遍于齿,齿为骨之所终,髓之所养。经脉虚,风邪乘之,血气不能荣润,故令动摇。

  卷之二十九 牙齿病诸候(凡二十一论)

  十四、齿落不生候

  齿牙皆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阳明、足阳明之脉,并入于齿。若血气充实,则骨髓强盛,其齿损落,犹能更生;若血气虚耗,风冷乘之,致令齿或龋或龈落者,不能复生。

  卷之二十九 牙齿病诸候(凡二十一论)

  十五、齿音离候

  齿音离者,是风冷客于齿龈间,令齿龈落而脓出,其齿则疏,语则齿间有风过之声,世谓之齿音离也。

  卷之二十九 牙齿病诸候(凡二十一论)

  十六、牙齿历蠹候

  牙齿皆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也。手阳明、足阳明之脉,皆入于齿。风冷乘其经脉,则髓骨血损,不能荣润于牙齿,故令牙齿黯黑,谓之历蠹。

  卷之二十九 牙齿病诸候(凡二十一论)

  十七、齿漏候

  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风邪客于经脉,流滞齿根,使龈肿脓汁出,愈而更发,谓之

  卷之二十九 牙齿病诸候(凡二十一论)

  十八、齿候

  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髓弱骨虚,风气客之,则齿 。

  卷之二十九 牙齿病诸候(凡二十一论)

  十九、拔齿损候

  手阳明、足阳明之脉,并入于齿。拔齿而损脉者,则经血不止,脏虚而眩闷。

  卷之二十九 牙齿病诸候(凡二十一论)

  二十、齿候

  齿者,是睡眠而相磨切也。此由血气虚,风邪客于牙车筋脉之间,故因睡、眠气息喘而邪动,引其筋脉,故上下齿相磨切有声,谓之 齿。

  卷之二十九 牙齿病诸候(凡二十一论)

  二十一、齿黄黑候

  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阳明、足阳明之脉,皆入于齿。风邪冷气,客于经脉,髓虚血弱,不能荣养于骨,枯燥无润,故令齿黄黑也。

  卷之三十 唇口病诸候(凡十七论)

  一、口舌疮候

  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诊其脉,浮则为阳,阳数者,口生疮。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凡人常觉脊背崛强,不问时节,缩咽膊内,仰面努膊井向上,头左右两向 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气行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若无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如用,辰别二七。除寒热病,脊腰颈项痛,风痹。口内生疮,牙齿风,头眩,终尽除也。

  卷之三十 唇口病诸候(凡十七论)

  二、紧唇候

  脾与胃合,胃为足阳明,其经脉起于鼻,环于唇,其支脉入络于脾。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乍瘥乍发,积月累年,谓之紧唇,亦名沈唇。

  卷之三十 唇口病诸候(凡十七论)

  三、唇疮候

  脾与胃合,足阳明之经,胃之脉也,其经起于鼻,环于唇,其支脉入络于脾。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

  卷之三十 唇口病诸候(凡十七论)

  四、唇生核候

  足阳明为胃之经,其支脉环于唇,入络于脾。然脾胃为表里,有风热邪气乘之,而冲发于唇,与血气相搏,则肿结;外为风冷乘,其结肿不消,则成核。

  卷之三十 唇口病诸候(凡十七论)

  五、口吻疮候

  足太阴为脾之经,其气通于口。足阳明为胃之经,手阳明为大肠之经,此二经脉交并于口。其腑脏虚,为风邪湿热所乘,气发于脉,与津液相搏,则生疮,恒湿烂有汁,世谓之肥疮,亦名燕口疮。

  卷之三十 唇口病诸候(凡十七论)

  六、唇口面皴候

  唇口面皴者,寒时触冒风冷,冷折腠理,伤其皮肤,故令皴劈。经络之气,诸阳之会,皆在于面,其脉有环唇夹于口者。若血气实者,虽劲风严寒,不能伤之;虚则腠理于面受邪,故得风冷而皴劈也。

  又,冬时以暖汤洗面及向火,外假热气,动于腠理,而触风冷,亦令病皴。

  卷之三十 唇口病诸候(凡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