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阴;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肝、
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六腑为阳。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
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此言阴阳表里、内外雌雄
相输应也。”(心肺皆居上而属阳,但心位乎南,故为阳中之阳;肺位
乎西,故为阳中之阴也。肾肝皆处乎下而属阴,但肾
位乎北,故为阴中之阴;肝位乎东,故为阴中之阳也。脾土位卑为阴,且
为孤脏而居乎内,又不主时令,而寄旺于四季之末,故为阴中之至阴也。)
扁鹊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气
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
之?然,牢而长者,肝也;举之濡,按之来实者,肾也。脾主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呼出者,阳也,故心肺之脉皆浮也。心为阳中之阳,故浮而且大且散也;肺为
阳中之阴,故浮而兼短涩也。吸入者,阴也,故肾肝之脉皆沉也。肾为阴中之阴,故
沉而且实也;肝为阴中之阳,故沉而兼长也。脾为中州,故不浮不沉,而脉在中也。)



<目录>卷一

<篇名>内经分发脏腑定位

属性:《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季胁,小肋也。在胁下
两旁,为肾所近之处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尺外者,尺脉前半部也。前以候
阳,后以候阴。背为阳,肾附背,故外以候肾。腹为阴,故里以候腹。所谓腹者,凡大小肠、膀胱、命门,皆
在其中矣。以下诸部,俱言左右,而此独不分者,以两尺皆主乎肾也。)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
(中附上者,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即关脉也。左外者,言左关之前半部也;内者,言左关之
后半部也。肝为阴中之阳,而亦附近于背,故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举一膈则中焦之膈膜、胆腑皆在其中矣。)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右关之前,所以候胃;右关之后,所以候脾。脾胃皆中州之官,而以表里
言之,则胃为阳,脾为阴,故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也。按寸口者,手太阴
也。太阴行气于三阴,故曰,‘三阴在手而主五脏’,所以本篇止言五脏,而不及六
腑。然胃亦腑也,而此独言之,何也?经所谓∶‘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
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胃气当于此察
之。又《五脏别论》云∶‘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
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然则此篇虽止言胃,而脏腑之气亦无不见乎此矣。)上附上,右外以
候肺,内以候胸中。(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则寸脉也。五脏之位,惟肺最高,故右
寸之前以候肺,右寸之后以候胸中。胸中者,膈膜之上皆是也。)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心肺皆居膈上,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左
寸之后以候膻中。膻中者,心包络之别名也。
【按】五脏所居之
位,皆五行一定之理。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
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右关。此即河图五行之次序也。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此重申上下内外之义也。统而言之,寸为前,尺为后;分而言之,上半部为前,下
半部为后。盖言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也。)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
事也。竟,尽也。言上而尽于上,在脉则尽于鱼际,在体则应乎胸喉也。下而尽
于下,在脉则尽于尺部,在体则应乎少腹腰膝足也。
【按】此章首言尺,
次言中附上而为关,又次言上附上而为寸,皆自内以及外者,盖以太阴之脉从胸走
手,以尺为根本,寸为枝叶也。故曰,凡人之脉,宁可有根而无叶,不可有叶而无
根。又按∶内外二字,诸家之注皆云内侧外侧。若以侧为言,必脉形扁阔矣,或
有两条亦可耳;不然,则于义不通矣。如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下竟下者,
皆内外之义也。观易卦六爻,自下而上,以上三爻为外卦,下三爻为内卦,则上下
内外之义昭然矣。或曰,浮取乎外,沉取乎内,于义亦通。然如外以候肺,内以候
胸中,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是脏从外取,而腑从内候,则无是事矣。故不如从上下看为稳当也。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者,察也,求也。凡诊脉必先推求于外。若但见沉脉而
无浮脉,是有内而无外矣,故知其病心腹之有积也。)推而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