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火作痛者。既属虚症。而似实症。最宜详辨。(汇补)

  痢后作痛有血痢兜早。恶血留于经络作痛者。此瘀血也。有痢久两脚酸软疼痛。或膝肿如鼓捶。此亡阴也。血瘀逐瘀。阴虚补阴。切不可兼用风药。反燥其血。若足膝枯细而肿大者。名鹤膝风症。(汇补)

  痛风禁忌肉属阳。性能助火。如素多痰火而痛者。因少水不能灭盛火。若食浓味。必加燥渴。上为痞闷。下必遗溺。故禁之。

  治分始末初起因风湿热者。当流动机关。不可遽补。病久则宜消瘀血。养新血。兼理痰火。则血自活。气自和。痛无不愈。久不止者。间用升降之剂。或专主补脾。如久病及亡血产后。俱不可纯用风药燥血。如年高举动则筋痛者。是血不能养筋。名曰筋枯。难治。(汇补)

  用药主以四物汤。加秦艽、桑枝、红花、桂枝。上痛。加羌活、灵仙。下痛。加萆 、防己、木通、牛膝。湿痰。加南星、半夏。血瘀。加桃仁、红花、牛膝。湿热。加苍术、黄柏。气虚。加参、 。血虚。加龟板、牛膝。如周身关节痛。

  逢阴寒则发者。为湿郁。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风毒痛。用败毒散治之。鹤膝风。用大防风汤。

  【附鬼箭辨】俗以遍身作痛。呼为鬼箭。夫鬼神无形。乌能有箭。所以然者。其人卫气空虚。腠理不密。贼风乘虚而入。客于经络。荣卫不通则痛。南人称为鬼箭。北人称为羊毛疔。就其痛处按之。用针挑出。形如羊毛。故名。南人亦就此毛为箭。其实闭塞结硬之络脉也。若真以为箭为疔。不亦冤乎。世之治此者。或挑以泄其气。或燃麻油灯以粹之。或用艾叶温散。锻石炒熨。或用白芥子调之外敷。或用金银花内服取效。从无一定之方。

  尝见挑时暂快。过则依然。甚至挑断络脉。终成痿废。良可惜哉。(汇补)

  痛风选方丹溪方 治气血两虚。浊痰阴火痛风。

  人参 山药 海石 南星(各二两) 白术 熟地 黄柏(酒炒) 龟板(炙各二两) 干姜(炮) 锁阳(各五钱)

  酒糊丸。

  丹溪曰。肢节肿痛。痛属火。肿属湿。盖为阴寒所郁而发动于经络之中。湿热流注于肢节之内。先宜微汗以散之。

  麻黄(上) 赤芍(上) 防风(中) 荆芥(中) 羌活(中) 独活(中) 白芷(中)

  桔梗(中) 葛根(中) 川芎(中) 甘草(下) 归尾(下) 升麻(下)

  妇人。加酒红花。肿甚。加槟榔、腹皮、泽泻。更加没药一钱定痛。尤妙。下焦。加酒炒黄柏。脉涩滞。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甚者。加大黄微利之。

  加味二妙丸 治两足湿热疼痛。或如火燎。从足跗热气。渐至腰胯。或麻痹痿软。

  苍术(上) 黄柏(中) 牛膝(下) 归尾(下) 防己(下) 萆 (下) 龟板(下)

  酒糊丸。

  蠲痹汤 治风痰湿火。郁于四肢。手足顽痹。

  黄 羌活 赤芍 姜黄 当归(各一钱半) 甘草(五分)

  姜枣煎。

  大防风汤人参(上) 附子(下) 白术(上) 羌活(上) 川芎(中) 防风(上) 甘草(上) 牛膝(下) 当归(上) 黄 (上) 白芍(上) 杜仲(上) 生地 生姜附俗用鬼箭方用木龙藤子。名鬼馒头。焙干酒服。或用羌活、防风、木瓜、钩藤。同煎服。

  又用五灵脂、红花。酒煎服。亦妙。

  卷之三 外体门

  麻木

  大意荣血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不用不仁。即麻木之类欤。(汇补)

  内因麻木因荣卫之行涩。经络凝滞所致。其症多见于手足者。以经脉皆起于指端。四末行远。气血罕到故也。

  若兼虚火。则肌肉 动。不可误作风治。(汇补)

  外候麻者。非痒非痛。或四肢。或周身。唧唧然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松之状。(正传)在手多兼风湿。在足多兼寒湿。(汇补)木者。不痒不痛。按之不知。搔之不觉。如木之浓。常木为瘀血。间木为湿痰。(入门)死血者。只在一处。

  不肿不痛。但紫黑色而木。湿痰走注。有核肿起。白色不变。(绳墨)

  麻木分辨麻犹痹也。虽不知痛痒。尚觉气微流行。木则非惟不知痛痒。气亦不觉流行。(入门)

  麻痹有分痿属血虚。木属气虚。二者均谓之痹。皆不足病也。其症不痛。惟风寒湿三气杂至为痹者。乃有余之病。故多痛。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有虚而感湿。麻木兼作者。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称之曰周痹。(正传)

  十指麻木手足乃胃土之末。十指麻木。乃胃中有食积湿痰死血所致。亦有气血大虚而得者。最宜力辨。(丹溪)

  舌本麻木心脾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