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症。反以苦寒取效。可见伤食亦有挟寒挟热之异。犹之外感有寒实结胸热实结胸之别。故凡临症之顷。大宜审察。(汇补)

  伤食成痞食伤之后。物滞虽消。元气受损。或已经攻下而脾阴受伤。至高之气乘虚下陷而为蓄满痞塞者。宜理脾胃。和气血。治以辛发升散之剂。则痞结自解。不可再用枳、朴等类。重损中州。(入门)

  脾虚甘补平人饮食入胃。脾能运之。故随食随化。病患饮食入胃。脾勿能运。则食反磨脾。故有食入即痛者。不可与伤食同治。致变不测。但补脾胃。其食自化。(汇补)

  肾虚温补饮食虽入中焦。其变化精微。实赖少火上蒸。中年之后。大病之余。元阳亏损。不能熟腐。因而衰馁。易于停食。作痞作痛。为呕为泻。宜补火以生土。譬之锅底加薪。水谷尽熟也。(玉机)

  胃枯平补又有专事清虚。素食粗 。肠胃无以滋养。久久枯涩。易于停食。治者不求其本。喜攻速效。妄用辛香燥热。

  徒快一时。变生噎膈臌胀。背痈嗽脓等症。若早知胃枯。但与平补。久而自效。(汇补)

  用药食填上焦。宜单盐汤。或二陈汤加桔梗芦吐之。吐后。以二陈加香砂和之。食停在中。保和丸主之。肉食伤。

  加草果、山楂。面伤。加神曲、莱菔。水果伤。加肉桂。豆粉伤。加杏仁。瓜 伤。加糯米。糯米伤。加酒曲。饭食伤。

  加陈六安茶。炙 伤。加淡豆豉。外着暴寒。加苏叶、干葛。内伤生冷。加干姜、桂枝。挟气滞。加木香、乌药、枳壳、槟榔。挟寒湿。加苍术、浓朴。久而挟郁热。加姜汁炒山栀。郁热便秘者。加大黄。挟热便泻者。加黄连炭。如初起自吐者。二陈加藿香、豆蔻、浓朴、砂仁。自泻者。二陈加白芍、木香、木通、神曲。吐下未净者。枳术丸消之。吐下已虚者。六君子补之。至于伤食感寒腹痛。有用备急丸攻下者。有用理中汤温补者。虚实之间。最当详辨。

  久病不运化者。以六君子加谷芽、益智、砂仁之类。

  凡伤食。必问所食何物。寒者热者。是喜食而太过耶。当助脾消导。或乘饥困而食之耶。当补中益气。是气恼后得食。或食后着气耶。当舒气解郁。兼以消化。若病后。疮溃后。产妇高年。凡有食滞。只宜补益消化。若概用攻下。立见倾危。凡左脉微弱。右脉弦滑。或弦大。形气俱虚。又兼饥馁。骤得饮食。食而过节者。此不足中有余也。以受伤言不足。以停滞言有余也。故标本当审缓急。更有物停气伤。宜消补兼行者。有物停气不甚伤。当消导独行者。有既停滞。不能自化。但须补脾使之营运。不必消导者。当临时消息。不可一偏。

  至如枳术丸。虽曰消导。固有补益之功存乎其间。和中最妙。其他如木香分气丸、枳实消导丸、大枳壳丸。

  虽无补益。然施于有余实症。无不获效。但不可视为常法。若所滞之物。非枳术丸等所能去者。安可泥常而不通变。则备急丸、煮黄丸、感应丸、瓜蒂散等。东垣丹溪亦未常委之勿用也。(安常)

  【附恶食】恶食非止一端。有胸中痰滞者。宜导痰以助脾。有伤食恶食者。宜消化以助脾。有病久胃虚者。宜参术以健脾。(汇补)

  【附不能食】不能食有虚有实。实则心下痞满。恶心口苦。宜消导。虚则倦怠。面色痿黄。必心下软和。宜异功散加砂仁。

  有虚痰者。六君子汤。用补脾不效者。宜二神丸。虚则补其母也。若善饥不能食。属胃热。脉洪而虚者。异功散加竹茹、黄连。脉洪而实者。人参白虎汤治之。(汇补)

  伤食选方保和丸(丹溪) 治食积酒积。

  山楂肉(二两) 半夏 橘红 神曲 大麦芽 白茯苓(各二两) 黄连 莱菔子 连翘(各五钱)

  末之。滴水丸。白汤下。加白术。名大安丸。

  枳术丸(洁古) 消食强胃。治痞宽胸。

  枳实(一两) 白术(二两)

  末之。荷叶裹烧饭为丸。陈茶姜汤任下。

  三黄枳实丸 治食郁成热。腹胀便秘壮实者。

  大黄 黄连 黄芩 白术 陈皮 枳实 神曲各等分。末糊丸。姜汤下。以利为度。

  枳实导滞丸 行湿热之物。去积滞闷痛。

  大黄(十两) 神曲(五两) 枳实(五两) 茯苓 黄芩 白术 黄连(各二两半) 甘草(一两) 泽泻(二两)

  炊饮丸。

  和中丸 治胃虚食滞。厌厌不食。大便或秘或溏。

  浓朴(一两) 白术(一两二钱) 半夏(一两) 陈皮(八钱) 木香(二钱半) 甘草(三钱) 枳实(三钱)

  姜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

  备急丸 治胃停生冷。心腹急痛。手不可按。右寸关脉紧盛者。

  大黄 干姜 巴豆(各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