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症选方清凉饮子 治上焦积热。口舌咽干鼻燥。

  黄芩 黄连 薄荷 玄参 当归 芍药(各一钱半) 甘草(一钱)

  便燥。加大黄。水煎服。

  脾约麻仁丸(和剂) 治脾家伏火。血液燥。大便闭结。

  浓朴 枳实 芍药(各二两) 大黄(蒸四两) 杏仁 麻仁(各一两半)

  蜜丸。温水下。

  地黄汤 加味逍遥散 四物汤(三方俱见中风)

  大补地黄丸 治下焦虚火。精血枯燥。因而便闭。

  熟地(四两) 当归 山药 枸杞(各三两) 知母 黄柏(各二两) 山萸肉 白芍药(二两) 生地(二两五钱) 肉苁蓉 玄参(各一两半)

  炼蜜丸。盐汤下。

  新制通幽汤 治幽门不通。大便闭结。上冲吸门。呕食不下。肠燥胃闭。将成噎塞之症。

  当归 红花 桃仁 韭汁 香附 牡丹皮 苏子 桔梗 陈皮水煎。磨槟榔五分。调和服。

  朱砂芦荟丸 治大便不通。

  朱砂(研如飞面五钱) 真芦荟(研细七钱)

  滴好酒少许为丸。每服一钱二分。好酒服。朝服暮通。暮服朝通。须天晴时修合。

  卷之一 提纲门

  火症

  大意火乃天地间真阳之气。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凡腐熟五谷。化精气神。皆赖此真阳之火。名曰少火。及情窦既开。动过乎静。动始阳生。动极阳亢。亢则火爆。偏胜而病者。皆亢阳之火。名曰壮火。(汇补)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所以少火之火。无物不生。壮火之火。无物不耗。可见火与元气。势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故曰。火为元气之贼。(东垣)

  内因恚怒则火起于肝。忧思则火起于脾。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则火起于肺。过喜则火起于心。心为君主。自焚则死矣。(内经)

  外候诸痛疮疡。诸腹胀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热瞀螈。诸逆冲上。诸躁狂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诸病 肿。疼酸惊骇。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火。(内经)言属热者。君火之病。属火者。相火之症。不可不辨。

  火分各经掉眩螈 。胁痛目赤。肝火动也。悲笑谵妄。口舌疮疡。心火动也。腹胀有声。口臭唇肿。脾火动也。喘咳烦闷。

  鼻塞鼽衄。肺火动也。梦遗精浊。躁扰牙宣。肾火动也。目黄口苦。耳鸣胀痛。胆火动也。多作腹痛。血淋溺浊。

  小肠火也。呕吐嘈杂。面浮龈肿。胃家火也。暴泻黄赤。便结不通。大肠火也。癃闭淋沥。遗溺混浊。膀胱火也。

  喉痹昏昧。头眩格食。三焦火也。阳事频举。不交精泄。命门火也。(六要)大概属肝者。诸风之火。属脾胃者。诸湿痰火。属心肺者。诸热实火。属肾者。诸虚阴火。散于各经。浮游之火。入气分。无根之火。入血分。消阴伏火。

  故曰。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症。(入门)

  火升有三气从左边起者。肝火也。气从脐下起者。阴火也。气从涌泉穴起者。虚之甚也。(丹溪)要知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抉相火。自觉冷者。非真冷也。乃火极似水耳。(原病式)

  虚火有五有劳倦内伤。身热无力。为气虚火者。有失血之后。阴分转剧。为血虚火者。有遇事烦冗。心火焦灼。为阳强病者。有房室过度。肾水不足。阳光上亢。为阴虚火者。有老弱病后。吐泻脱元。上热下寒。为阳虚火者。(汇补)

  郁火有三有平素内热。外感风寒。腠理闭塞而为郁热者。有恚怒不发。谋虑不遂。肝风屈曲而为郁火者。有胃虚食冷。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四肢发热。扪之烙手而为火郁症者。(汇补)

  虚实分辨大约实火之热。日夜无间。口渴能饮。大便坚闭。虚火之热。向夜潮热。口燥不饮。大便不闭。(入门)然实火亦有日晡潮热者。如外感阳明里症是也。虚火亦有昼夜俱热者。如气血两虚之症也。实火亦有大便泄泻者。如暑湿气食之症也。虚火亦有大便干燥者。如产后病后及老弱血枯便燥是也。当合兼症脉息辨之。

  (汇补)

  脉法脉浮虚数为虚火。脉沉实数为实火。各随部位以断何经之火。(汇补)

  死候卒病暴死。皆属于火。(内经)盖因喜怒悲恐惊五者。偶有过中。心火暴甚。肾水不能救之。则阳亢阴竭。卒然不省。故曰。五志之火动极。不治。(丹溪)

  又有多谋多怒多欲之人。厥阳之火。无时不动。既已有病。尚尔不息。煎熬真阴。渐致危殆。阴虚则惫。阴绝则死。盖一水不能胜五火也。(丹溪)

  火宜静养火之为物。静则退藏。动则亢上。不拘五脏六腑十二经中。动皆属火。当恬惮虚无。镇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