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血之动者为阳,芎、归主之。血之静者为阴,生地黄、芍药主之。若血之阴不
足,虽芎、归辛温,亦在所不用。若血之阳不足,虽姜、桂辛热,而亦用之。与泻
火之法,有正治,有从治,皆在临机应变。饮酒发热者,缘酒性大热有毒,遇身之
阳气本盛,得酒则热愈炽,刚而又刚,阴气破散,阳气亦亡,故难治矣。然耗之未
至于亡者,则犹可治。一富家子二十余岁,四月间病发热,脉之浮沉皆无力而虚,
热有往来,潮作无时,间得洪数之脉,随热进退,因知非外感之热,必是饮酒留毒
在内,今因房劳气血虚乏而病作。问之果得其情,遂用补气血药加葛根以解酒毒,
服一帖微汗,反懈怠,热如故,因思是病气血皆虚,不禁葛根之散而然也。必得鸡
矩子,方可解其毒,偶得干者少许,加于药中,其热即愈。治酒肉发热,青黛、瓜
蒌仁、姜汁。又有服金石辛热者,甘草、乌豆汤下。火邪者,艾汤下。冷冻饮料食者,
干姜汤下。炙爆者,茶清、甘草汤下。三消、诸失血后、蓐劳、久痢、诸虚复发热
者,皆非美证。有当直攻其发者,有不当专治其热者,因他病而发为热者也,当随
证用药,不可一概求之。其他诸证作热,当自治其本病,即于本证药中,加入退热
药。元戎谓∶参苏饮治一切发热,皆能作效,不必拘其所因。谓中有风药解表,有
气药和中,则外感风寒及内积痰饮并可用也。而合四物汤名茯苓补心汤,尤能治虚
热,则此方乃虚实表里兼治之剂,然不可过。如素有痰饮者,俟热退即以六君子汤
调之。素阴虚者,俟热退即用三才丸之属调之。
治各有五∶一治曰和,假令小热之病,当以凉药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二
治曰取,为热势稍大,当以寒药取之。取之不已,次用从。三治曰从,为势既甚,
当以温药从之,为药气温也。味随所为,或以寒因热用。味通所用,或寒以温用。或
以汗发之不已,又用折。四治曰折,为病势极甚,当以逆制之。逆制之不已,当以
下夺之。下夺之不已,又用属。五治曰属,为求其属以衰之,缘热深陷在骨髓间,
无法可出,针药所不能及,故求其属以衰之。求属之法,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经曰∶陷下者灸之。夫衰热之法,同前所云,火衰于戌,金衰于辰之类是也。如或
又不已,当广其法而治之。譬如孙子之用兵,若在山谷则塞渊泉,在水陆则把渡口,
在平川广野,当清野千里。塞渊泉者、刺俞穴,把渡口者、夺病发时前,清野千里
者、如肌羸瘦弱,宜广服大药以养正。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有三,皆因大热在身,
止用黄 、人参、甘草,此三味者,皆甘温,虽表里皆热,燥发于内,扪之肌热于
外,能和之,汗自出而解矣。此温能除大热之至理一也。热极生风,乃左迁入地,补
母以虚其子,使天道右迁顺行,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况大热在上,其大寒必伏
于内,温能退寒,以助地气,地气者,在人乃胃之生气,使真气旺三也。
\x【诊】\x脉浮大而无力为虚。沉细而有力为实。沉细或数者死。病热有火者生,
心脉洪是也。无火者死,沉细是也。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热而脉静者,难治。
脉盛,汗出不解者死。脉虚,热不止者死。脉弱,四肢厥,不欲见人,食不入,利
下不止者死。



<目录>第一册\寒热门

<篇名>潮热

属性:潮热有作有止,若潮水之来,不失其时,一日一发。若日三五发,即是发热,非潮
热也。有虚有实,惟伤寒日晡发热,乃胃实,别无虚证。其余有潮热者,当审其
虚实,若大便坚涩,喜冷畏热,心下 然,睡卧不着,此皆气盛,所谓实而潮热者
也。轻宜参苏饮,重则小柴胡汤。若气消乏,精神憔悴,饮食减少,日渐 羸,虽
病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虚证。宜茯苓补心汤、十全大补汤、养荣汤之类。
病后欠调理者,八珍散主之。有潮热似虚,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服补药不效者,
此乃饮证随气而潮,故热随饮而亦潮,宜于痰饮门求之。外有每遇夜身发微热,病
人不觉,早起动作无事,饮食如常,既无别证可疑,只是血虚阴不济阳,宜润补之。
茯苓补心汤。候热稍减,继以养荣汤、十全大补汤。脉滑,肠有宿食,常暮发热,明
日复止者,于伤饮食门求之。湿痿夜热,以黄芩、黄柏、黄连、白芍药为末粥丸。
潮热者,黄芩、生甘草。辰戌时发加羌活。午间发黄连。未时发石膏。申时发柴胡。
酉时发升麻。夜间发当归梢。有寒者,加黄 、参、术。分昼夜例见前发热门。



<目录>第一册\寒热门

<篇名>恶寒

属性:经曰∶恶寒战栗,皆属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