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其脉
迟行。夫利因实而致者,实不去则利不止,故宜急下。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注】下利脉反滑者,是病虚脉实,不相宜也。若其人形气如常,饮食如故,乃有当
去之积未去也,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集注】赵良曰∶下利虚证也,脉滑实脉也,以下利之虚证,而反见滑实之脉,故当
有所去也。
程林曰∶经云∶滑为有宿食,故当下去之,而利自止。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下利瘥后,至其或年、或月、或日而复发其利者,此宿食积病,攻之不尽故也。
若其人形气不衰,饮食尚强,当攻其未尽,自不复发其利也,宜大承气汤。
【集注】沈明宗曰∶此旧积之邪复病也。下利瘥后,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是前次下
利之邪,隐僻肠间,今值脏腑司令之期,触动旧邪而复发;然隐僻之根未除,终不能愈,
故用大承气迅除之耳。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注】下利里虚证也,谵语里实证也,何以决其有燥屎也?若脉滑数,知有宿食也;其
利秽粘,知有积热也。然必脉证如此,始可知其有燥屎也,宜下之以小承气汤。于此推
之,而燥屎又不在大便硬不硬也。
【集注】李 曰∶经云∶实则谵语,故知有燥屎宜下。
\x小承气汤方\x
大黄(四两) 浓朴(炙,三两) 枳实(炙,大者三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注】下利,脾病也。弦,肝脉也,脾病不当见弦脉,故曰脉反弦也。下利里病也,发
热表证也,若发热身汗,则为表与里和,虽脉弦亦可自愈也。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注】沉主里;弦主急;下重,后重也。下利脉沉弦者,故里急后重也。滞下之证,发
热脉大则邪盛为未已也,脉微弱数者则邪衰,病当自止,虽发热不死也。由此可知脉大身
热者死也。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下利脓血,里急后重,积热已深,故以白头翁汤大苦大
寒;寒能胜热,苦能燥湿,湿热去,下重自除矣。
【集注】程林曰∶热利下重,则热迫于肠胃,非苦不足以坚下焦,非寒不足以除热,故
加一“热”字,别以上之寒利。
尤怡曰∶此证湿热下注,故用白头翁汤,苦以除湿,寒以胜热也。
\x白头翁汤方\x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注】初病下利便脓血者,大承气汤或芍药汤下之。热盛者,白头翁汤清之。若日久
滑脱,则当以桃花汤养肠固脱可也。
\x桃花汤方\x
赤石脂(一半锉,一半筛末,一斤)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
愈,余勿服。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注】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不复释。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
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注】详见《伤寒论・厥阴篇》内,不复释。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注】详见《伤寒论・大阴篇》内,不复释。
\x桂枝汤方\x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
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
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注】详见《伤寒论・太阳中篇》内,不复释。
\x栀子豉汤方\x
栀子(十四枚) 香豉(绵裹,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
一服,得吐则止。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按】此文脱简不释。
\x紫参汤方\x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



<目录>卷五

<篇名>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属性: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