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注】跗阳胃脉也,当缓而和,今见弦脉,是肝脉也。肝脉见于脾部,是木盛土虚也,法
当腹满。今不腹满者,肝脉微弦,不盛而脾不虚,故脾未受病也,肝自郁则失其条达之
性,必本经自病,故便难两 痛也。然非肝火实病,此乃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按】此篇无治虚寒腹满之方。当与温药之下,当有“宜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
之”十四字,必是脱简,阅《伤寒论・太阴篇》自知。
【注】此承上条,互详其证,以明其治也。腹满便难,脾实病也,今腹满而不便难,脾
虚病也。且腹满有时而减,有时复如不满,乃虚寒也,当与温药主之。以浓朴生姜甘草半
夏人参汤,消满散寒,缓中降逆补虚,乃治虚满之法也。
【集注】魏荔彤曰∶腹满或服下药,或服补药。有时减退,未几旋腹满如故,则不可
作实与热治也。仲景明此为寒,里寒从无下法,惟有温药与服,虚者以温中补气,实者亦以温
中行气为义,是治气寒腹满第一善法也。
\x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x
浓朴(半斤) 生姜(半斤) 半夏(半斤) 人参(一两) 甘草(炙,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腹满时减、时满,虚满也;腹满常常而满,实满也。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谓
腹满不减,虽减不过稍减,不足言减也。虚满当温,实满当下,故宜大承气汤下之,此
治实满之法也。
【集注】尤怡曰∶减不足言,谓虽减而不足云减,所以形其满之至也,故宜大下。所
谓中满者,泻之于内也。
\x大承气汤方\x(见前痉病中)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注】前条腹满,以时减、时不减别虚实;此条腹满,以痛、不痛辨有余不足也。腹满
按之不痛为虚,虚者脾虚也,可温之,则当与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也。按而痛者为
实,实者胃实也,可下之,当与大承气汤。胃实者舌苔必黄,若未下者,下之黄苔自去也。
【集注】赵良曰∶腹满亦有属实,实则非虚寒也明矣,岂概以温药治之乎?故有试之
之法,在痛与不痛之分,虚实较然矣。盖胃实必热,热蒸必舌黄,下其实热,舌黄不自
已乎?有此一辨,并虚者愈审已。
魏荔彤曰∶无形之虚气作痞塞,则按之无物,何痛之有?倘挟有形之实物为患,如
宿食在胃,疝气在少腹等是也。按之有物阻碍于脏腑之侧焉,有不痛者乎?是于按之痛
否,以决其虚实之法也。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按】躁而不渴,当是“燥而不渴”,文始通顺。胸中寒实,当是“胃中寒实”。若是
胸中寒实,如何曰下利不止者死?皆是传写之讹。
【注】病者面色痿黄,若口燥而渴者,热实也;今痿黄口燥不渴,寒实也。寒实者当
不下利,若下利是寒虚也;今下利不止,乃寒虚胃气下脱,故死也。
【集注】程林曰∶痿黄者,脾胃病也。见燥而渴者为热,不渴者为寒。病患既痿黄,又
兼下利不禁,则脾气衰绝,故死。
李 曰∶下利若燥而渴者为热,阳气尚存,犹为可治。今燥而不渴,胃中寒邪盛也,
若利不止,则阴盛阳衰,气下脱矣,故死。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注】此承上条“寒实证误以寒药下之”之义也。瘦人形气虚弱,难御外邪,若绕脐
痛,必有风冷伤胃,致令谷气不行也。绕脐疼痛,虽属实邪,但因风冷则为寒实,医者
当温而行之,今反以寒药下之,其风冷之邪,若上虚则气上冲,中虚则痞结心下,理必然
也。
【集注】尤怡曰∶瘦人脏虚气弱,风冷易入,入则谷气留滞不行,绕脐疼痛,有似里
实而实为虚冷。是宜温药以助脾之行,乃反下之,谷出而风冷不与俱出,正乃益虚,邪
乃无制,势必上冲,若不冲者,心下则痞。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注】此详申首条,两 疼痛属寒之义也。寸口脉弦,即首条之弦也。胁下拘急而痛,即
首条之两 疼痛也。何以知其为寒也?然必其人有阳虚啬啬恶寒之证,始为肝寒而痛也,
即有腹满,亦当温之可也。
【集注】程林曰∶弦,肝脉阴也。肝脉循胁里,寒主收引,故胁下拘急而痛。以寒胜
于内,而阳气不行于外,故外亦啬啬而恶寒也。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注】中寒家,谓素有中寒病之人也。前以时减辨腹满之中寒,又以恶寒辨胁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