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异。然与水热穴。义不太涉。疑是他篇错简。
\x夏取盛经分腠\x 高云。四时气篇云。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故问夏取盛经分腠。刺稍深者。
何也。
\x脉瘦气弱\x 马云。脏气始长。其脉尚瘦。其气尚弱。志高同。
\x阳气留溢\x 甲乙。留。作流。
\x热熏分腠\x 甲乙。作温于腠内。
\x绝肤而病去\x 马云。用刺法者。必取此盛经分腠以治之。先以左手按。绝其皮肤。而右手刺之。即
病去者。邪尚浅也。吴云。绝其邪气于肤间。高云。夏时亦有绝皮肤。取孙络之病。故又言绝肤而病去者。邪
居浅也。今所谓取盛经者。乃盛阳之经脉。不在皮肤也。
\x秋取经输\x 马云。各经之经穴输穴也。高云。四时气篇云。秋取经输。邪在腑。取之合。故问秋取
经输。刺之深者。何也。
\x收杀\x 高云。收。收敛。杀。肃杀也。
\x取输以泻阴邪\x 高云。时方清肃。故阴气初胜。白露乃下。故湿气及体。阴气初胜。则阴气未盛。湿
气及体。则未能深入。故取输。以泻阴湿之邪。俞。经输也。所以答帝秋取经俞之问。
\x取合以虚阳邪\x 高云。秋时亦有阳邪内入之病。若果阳气在合。则取合以虚阳邪。所以然者。秋时阳
气始衰。故当更取于合。不但取于经输也。简按马云。此节。帝分明以经输为问。而伯乃对言所取在合。其阴
经则取输。要知伯之所答者为是。而帝之所问者误也。此说不可从。皇甫士安既云。是谓始秋之治变。是也。
\x故曰冬取井荥\x 吴云。故曰。古语也。冬时既取其在下之井荥。则下无逆阴。故春时木气升发。亦无
鼽衄之患也。高云。金匮真言论云。冬不按 。春不鼽衄。不按 者。使之藏。取井荥者。亦使之藏。故不曰
冬不按跷。而冬取井荥也。○马云。按此篇。秋曰治合。则阳气尚在合而治之。冬曰井荥。以阴邪欲下逆而出
之。其春必刺络脉分肉处。夏必刺盛经分腠矣。难经以春为刺井。夏为刺荥。秋为刺经。冬为刺合。与此大反。
要知经之所言者是。而难经则非也。简按灵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
合。又本输篇云。春荥。夏输。秋合。冬井。并与此篇同。新校正云。与九卷义相通。即是也。
\x领别\x 札记仲尼燕居郑注。领。犹治也。
\x膺俞\x 高云。膺中第一俞两旁。俞府穴也。简按甲乙。俞府。在巨骨下。去璇玑旁各二寸。陷者中。
宜是言膺中第一俞。而甲乙。中府。一名膺中俞。则高注却非。
\x背俞\x 高云。背中第一俞。两旁肺俞穴也。简按与旧注
异。未知孰是。新校正。亦疑王注其说不一。
\x髓空\x 志云。即横骨穴。所谓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高云。骨空论云。髓空。在脑后三分。锐骨之
下。悬颅二穴。简按甲乙。大迎。一名髓孔。若为督脉之腰俞。则不合此八者之数。王注恐非。志注亦无征。
然若为悬颅大迎等穴。则并在头部。不宜次于委中之下。亦似可疑。
\x热之左右也\x 吴云。左右。习近也。马云。皆治热之左右穴也。



<目录>卷七

<篇名>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属性:马云。内言病有虚实。宜善调其经。
\x神有余\x 甲乙。神下。有有字。下文。气下。血下。形下。志下。并同。
\x精气\x 王引针经。见灵决气篇。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
属屈伸 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文少异。易系辞云。精气为物。疏。阴阳向导之气。氤氲积聚。
而为万物也。春秋繁露云。气之清者为精。治身者。以积精为宝。
\x十六部\x 志云。十六部之经脉也。手足经脉十二。 脉二。督脉一。任脉一。共十六部。高云。
谓两肘两臂两 两股。身之前后左右。头之前后左右也。简按高胜于旧注。
\x脾藏肉\x 高云。脾藏身形之肉。则形有余不足。脾所主也。
\x而此成形\x 吴。此。作各。
\x志意通\x 甲乙。通下。有达字。吴补调字。
\x成身形五脏\x 甲乙。无身字。及五脏二字。
\x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x 吴云。道。路也。隧。田间之水
道也。谓之经隧者。经脉流行之道也。简按王据于左传杜注。阙地通道曰隧。吴本于周礼隧人职。义并通。
\x血气未并\x 张云。并。偏聚也。邪之中人。久而不散。则或并于气。或并于血。病乃甚矣。
\x神之微\x 张云。此外邪之在心经也。浮浅微邪。在脉之表。神之微病也。
\x出血\x 吴删二字。
\x勿之深斥\x 吴云。斥。刺也。张云。斥。弃除也。高云。斥。开拓也。简按今从高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