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泄注,故开窍于二阴。)故病在溪。(溪,肉之小会也。)
其味咸,其类水,(性润下而渗灌。)其畜彘,其谷豆,按,注言豆黑色也,误矣。今豆色不止于黑,盖以
其味浓而益肾也。稽叔夜曰∶“豆令人重。”其应四时,上为辰星,(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是以知病之
在骨也。肾主幽暗,骨体内藏,以类相同,故病居骨。其音羽,其数六,水生数一,成数六。洪范曰∶“一
曰水。”其臭腐。(凡气因水变则为腐臭之气。)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
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目录>内篇\卷之一

<篇名>阴阳应象大论

属性:天地之道,阴阳而已,人则戴天履地,抱阴负阳,其象与天地相应,故以命篇。唯阴阳反戾,则疾病生焉。
非独人也,天有薄蚀之变,地有川谷之移,天地之气,变易非常,人或感之,亦令气血溃乱,致生异证。然则
人之逆阴阳而疾病者,抑又有内外之殊焉。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之纲纪,(阳与之正气以生,阴为之主持以立。)
变化之父母,(按∶天之下,地之上,变变化化,无一不本于阴阳,故为变化之父母。注单指异类,偏矣。
且上已言万物,言万物而异类自在其中也。)生杀之本始,(万物假阳气,温而生,因阴气,寒而死,故知生
杀本始,是阴阳之所运为也。)神明之府也,(府,宫府也。言所以生杀变化者,以神明居其中也。易曰∶“
阴阳不测之谓神。”)治病必求于本。(按∶由是言之,大矣哉阴阳之道也,言纲纪则小大无所不包,言父母
则生成是所攸赖,言本始则盛衰之所共由,易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神明不测,岂非人之
大本乎。人既
本于阴阳,则凡人之逆阴阳而致病,与夫医之治病,分别阴阳,调其逆从,大经大法,举可例言矣。盖人之生,
戴天履地,抱阴负阳。日阳而动,夜阴而静。春夏宜养其阳,秋冬宜养其阴。阴者血也,阴藏精;阳者气也,
阳卫外。卫之不固则邪入,六淫之伤人,咎固不在六淫也;藏之不密则气散,五火之上浮,咎亦不在五火也。
知人之所以病,则知所以治病矣。病本于阳治其阳,病本于阴治其阴,治之常也;病似乎阴而实本于阳,则宜
舍阴而治阳,病似乎阳而实本于阴,则当缓阳而治阴,治之变也。病之情状诚不可胜算,而要之必有其本存于
其中焉。治病而不求其本,病其可得而治乎。)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按∶气不积则不纯,天地之阴阳以积而纯也。)阴静阳躁,(按∶阴之极则静,
阳之极则躁,阴阳之变也。)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按∶此二句,注既不明,即新校正言阴长阳杀之义,或
以为疑。窃谓其义亦易明,疑之者非也。阴长者,坤土之栽培,女子之胎息,即下成形之义是也。阳杀者,盛
夏之酷烈,烁石流金,万物焦灼,阳极而亢。人之为病,邪热火炽,纯阳无阴,若伤寒之阳邪内传,杂病之
风盛火焰,又若饮食辛热之人,火郁痰结,二便硬燥,并属亢阳,失此不治,杀人甚速,急宜苦寒之类是也。
校正乃以方位月分,定长杀之义,殊牵强矣。)阳化气,阴成形。(按∶形者血肉之所成,阴主血,故云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按∶阴盛之极,格阳于外,虚火浮动,躁扰如狂,阴证似阳之类,非真热也,寒
之极也;阳盛于内,火闭不通,四肢厥冷,甚或战栗,阳证似阴之类,非真寒也,热之极也。所以者何?物极
则变,病似乎异而理则不易,此从治之法所由起也。)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
则生 胀。(按∶天以轻清而上浮,地以重浊而下降,是清浊者,阴阳之体质∶二气之分名,一定之理也。至
于人之为病,则生清生浊,各有所因矣。浊因维何?寒所生也。夫寒气何以生浊也?凡人之气,热则行,寒
则滞,寒盛气壅,自闭塞而浊乱矣。清因维何?热所生也。夫热气何以生清也?凡气之用,寒则多静,热则
多动,清亦为病者,流动不止之故也。清气既为热化,则宜上升,而或反抑于下,则火性疾速,必令暴下而谷
不尽化;浊气既为寒化,则宜下降,而或反壅于上,则阴凝不解,必至闭固而满闷不通矣。按清字,不得作好
字眼解,清浊既生于寒热,皆人之病也。又注言热气在下则谷不化,夫热善于消谷,何云不化,河间云“火性疾
速故令人暴下”,是矣。)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按∶总结以上八句。凡病顺则正治,逆从治,证反乎
常谓之逆,寒极生热以下八句,皆证之逆者,所当从治者也。注未确。)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阴凝上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