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昂按。木树根于土。是土为生木之母。何以木反克土乎。盖土竭其膏液。
以荣养乎木。若或克之耳。使土而无木。则无花叶之茜葱。无果谷之成熟。民众无所资养。天地黯淡无章。不过顽然垒
块而已。土何利之有焉。木者。所以疏土之气。又以成土之德也。故经文独言达。而不同于伐灭缺绝四条也。赵养葵曰。
世人皆言木克土。而余独升木以培土。其有会于斯旨也欤。)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宝命全
形论)



<目录>卷下

<篇名>审治第七

属性:(本篇尽出素问。末附灵枢一则。)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木动摇。)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性缩急。)诸气 郁。皆属于肺。(肺主气。)诸湿肿
满。皆属于脾。(脾不营运。)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疮疡皆属心火。火微则痒。火甚则痛。)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吴
注。下谓肾也。兼水火之司。阴精水衰。则有热厥。命门火衰。则有寒厥。肾开窍于二阴。水衰火实。则二便不通而为
固。火衰水实。则二便不禁而为泄。)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上。谓肺也。肺主气。肺热叶焦。则诸脏无所禀气。故有
肺痿。及筋脉骨肉诸痿。喘呕亦属上焦。)诸热瞀(音茂。)螈。(昏乱抽掣。)皆属于火。诸禁(HT 。)鼓栗。如丧神
守。
皆属于火。(内热而外反寒。盖火性就燥。内热既甚。卫外之阳。皆凑入内。故外反鼓栗也。)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
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 肿。(热盛于内。水随水溢。)酸痛惊骇。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热郁于内为热胀。
亦有寒郁而生寒胀者。东垣曰。大抵热胀少。寒胀多。故立中满分消丸治热胀。中满分消汤治寒胀。)诸病有声。(肠鸣。)
鼓之如鼓。(鼓胀。)皆属于热。(李士材曰。二病多有属寒者。)诸转反戾。(转筋之类。)水液混浊。(小便。)皆属于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火泻里急。)皆属于热。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甚而兼风木之化。)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
性劲急。二证相类。而一属湿。一属风。)诸病水液。澄彻清冷。(吐溺。)皆属于寒。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有者求之。(或有热有湿。或有风有寒。)无者求之。(或无水。或无火。或非热。或非寒。)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河间
着原病式。用病机十九条。而未及十六字。似属缺典。)必先五胜。(五行胜气。)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
谓也。(此段次序稍易。以火从火。以热从热。用便观览。因于文义无害。故敢尔也。昂按。病机十九条。而火居其五。
热居其四。可见诸病火热为多。盖风寒暑湿。皆能为火为热也。宇宙间天地万物。皆赖此阳火。以为生发之本。若无此
火。则天地或几乎息矣。庄子所谓火传不知其尽。而释氏相宗。亦以暖与议并举也。但平则为恩。亢则为害。生杀之机。
互相倚伏。凡物皆然。故火能生人。而亦能杀人也。)诸气在泉。(司天略同。稍有异者。详本注中。经文在泉。每居司
天之前。)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旧本无甘字。司天有甘字。)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金能胜木。故治以辛
凉。辛过甚。恐伤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甘以缓之。木喜条达。故辛以散之。司天多酸以泻
之。无辛散句。)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水胜火。故治以咸寒。甘胜咸。佐之所以防
其过也。心苦缓。故以酸收之。热郁于内。故以苦发之。司天无苦发句。)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司天作酸
辛。又云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苦热能燥湿。酸木能制土。淡能
利水。吴注。使酸而非淡。则味浓滋湿矣。泄。渗与汗也。)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司天作苦甘。相火畏火
也。故治以咸冷。苦能泄热。辛能散能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与治热淫同。)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司
天作酸辛。)以苦下之。(火能胜金。故治以苦温。甘辛能润燥。燥热内结。以苦泻之可也。)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
苦辛。(司天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苦而辛。
亦热品也。伤寒内热者。以咸泻之。肾苦燥。以辛润之。肾欲坚。以苦坚之。)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
(凉。)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郁。)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 (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
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气之胜也。微者随